一条家训,让三代人做出了这样的人生选择!

来源:国防在线客户端作者:宁帆 莫荣桂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8-05-24 08:36

“军,赤胆忠心入军营;医,热血仁心济世民。”有这么一家人,三代从医,两代从军,一脉相承,济世报国,用奉献和博爱诠释浓浓报国情怀。请看南部战区陆军边防某旅四营军医张煊一家祖孙三代——

忠贞精业传家训,赓续家风思报国

■宁 帆 莫荣桂

张煊到周边村寨义诊。

报国为民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当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当一名工人,建设社会;当一位政治家,服务人民;当一名企业家,以增加社会财富为己任......而这一家人报国为民的方式却有点特别。“子孙后代都要参军报国或是治病救人”,这是他们家近百年来的祖训,祖祖辈辈世代相传,子子孙孙一脉承!

爷爷张秉国:治病故事载入县志,曾救治许多长征队伍伤员

张煊的爷爷名叫张秉国,年轻时在云南大理鹤庆县城开了一家名为“春和堂”的中医馆,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中医。乡里乡亲但凡找他看病,都会被他认真医治,有些病情严重不宜长远奔波的,他都会登门诊治,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县城周边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张妙手”。

1936年4月24日,长征队伍中的红二、红六军团抵达云南大理鹤庆县城,队伍中伤员较多。张秉国闻讯,迅速带着药箱赶往红军驻地,与军医、卫生员们一起为伤员诊治。诊治期间,张秉国发现许多战士因伤势恶化、急需用药,于是,他用纸笔记下伤员的姓名、症状,回到医馆后拿出一大摞纸便开始抓药,然后带着家人把熬制好的药汤送往红军驻地。第二天,张秉国在送药时看到战士们有的在准备草鞋、有的在准备绳子,得知部队要抢渡金沙江。临出发前,红军队伍决定把伤势较重的同志暂时留在县城养伤,待他们伤好后再追赶大部队,可是,伤员的具体安置却是个问题。张秉国以自己开医馆、方便照顾伤员为由,向组织提议照顾滞留伤员。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10余名伤员恢复得很快。为了感谢张秉国,伤员们在离开鹤庆县城前,送了一顶钢盔给他。1992年,云南著名抗战遗物收藏家、滇缅抗战博物馆(现称滇西抗战纪念馆)馆长段生馗到鹤庆收集抗战遗物,张秉国的后人便把这个头盔捐了出来,如今,这顶头盔作为抗战遗物,被存放在滇西抗战纪念馆中。

后来,张秉国为响应国家号召,把自己的“春和堂”与当地的几家诊所合并成了如今的“云鹤镇卫生院”。他一生行医济世,治病救人的故事也被记载到了鹤庆县志里。他生前的遗愿便是子孙后代都能参军报国或行医济世。他早年说过一句话:“莫夸己长,莫说人短”,希望子孙后代能潜心学医、思虑报国。这句话后来被写在张家家谱的第一页,成了张家祖训,也印在了所有张家子孙后代的心中。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