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再忆汶川,这支救灾部队因何让他至今难忘?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姜兴华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5-11 20:04

汶川地震发生后,本文作者在抗震救灾一线采写稿件。

1.惊人的历史巧合:从演练场直接驰援灾区

时间:2008年5月12日至13日 地点:某摩步团驻地·军列上·北川县

如果不是亲历者,还以为是在拍电影:

2008年5月12日,成都军区驻滇某集团军正在接受上级检查战备、训练等工作。下午,某团进行紧急拉动演练时,四川汶川就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最具戏剧性的是,接受检验的其中一个科目就是地震救援。

演练骤然变成实战。这支部队就这样直接开往灾区了。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巧合。

1941年11月7日上午9时,莫斯科红场。令前苏联统帅部为之自豪的67师刚接受完检阅,就直接开赴前线作战。他们的对手是德国的装甲部队。

和前苏联的67师一样,这是一支有光荣传统的“拳头”部队,战争年代创造的“百折不回”精神,曾威震敌胆。

集团军军长给这支部队作战前动员时,就像有经验的猎人带孩子进山打猎时一般用心良苦,讲了67师接受完检阅后从红场奔赴战场的故事。将军的用意很明确:你们是“拳头”部队,大仗已在眼前,千万别当孬种!

曾在该团当过政委、甚至还能说得出营连干部爱好的集团军政委对官兵们说:“我们要的就是敢于面对挑战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中国军人特有的责任!”

“人民有难时,战士责任重!”两位将军别具一格的动员,把部队激得嗷嗷叫。

水火无情,军人有责。这个团就带着这样一种被国外媒体称之为看不见的“责任”和一身豪气,从演练场直接奔向灾区。

震情急,军列奔。当晚,我随该团搭乘军列首批驰援汶川。想着发生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事,再看看眼前如此巧合的情景,我打开电脑,写下了见证这一“历史巧合”的通讯《把救灾当仗打》(稿件刊载于次日《解放军报》,署名还有向辉、夏东京),也记录了这支部队体现出的特有的“责任”:

“一场近似实战的地震救援演练骤然间变成了实战。

“昨天下午,成都军区驻滇某摩步团按计划进行地震救援演练。22时,演练还未结束,就接到了全团成建制驰援四川地震灾区的命令。

“‘一个小时内完成开进准备!’团长邓长城、政委李万军把演练讲评变成了战斗部署。

“22时58分,近百台兵车飞驰出营区,成为驻滇某集团军首批成建制驰援的部队。

“心想打仗,部队就能闻令而动。记者看到,沿途,陆续有在昆明探亲休假的官兵按预先号令搭上了出征车辆。第一个搭上车的是组织股干事沈志恒。10天前,他请假照顾妻子分娩。闻讯团队出发后,果断惜别妻儿,踏上征程。从营区出发约30公里,就有30余名官兵归队。担任某集团军总指挥的副军长熊作明检查发现,所有探亲休假人员全部按时归队。

“开进途中转乘军列,不到一小时,就全部装载完毕,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小时开进。13日机动到达灾区,官兵背包一放,就奔向救援场地。

……”

13日夜,我随这个团几经周折,终于进至北川县陈家坝乡附近。因道路桥梁被毁,我们乘坐的兵车,走走停停,不时绕道,最后车被挡在了一座无法绕开的“断桥”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