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志愿者
用改作文、通书信等方式,对灾区孩子进行心理帮扶
十年过去了
当年的娃娃长大了,有的还加入了当年帮助过他们的志愿者团队
一群灾区娃
经过长时间心理帮扶后,结对学生的书信作文中积极意向明显增多
“叮——”微信提示音响了一声,肖旭赶紧拿起手机看群信息。果然,“五彩石大家庭”的群里又出现了一位新成员——已经大学毕业6年的张静。大家纷纷出来叽叽喳喳地叙旧。今年64岁的肖旭捧着手机,笑得眉眼弯弯的。
原来,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肖旭在校内发动志愿者,成立了四川大学“五彩石”作文结对交流活动暨灾后学生心理重建志愿者群体,首批468位大学生与地震灾区9所学校结对,为610位灾区学生批改作文,陪伴他们成长。此后10年,一届又一届的川大学子加入“五彩石”,结对灾区学校37所,开展结对活动725次,11119位大学生参与其中,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和攀枝花学院等高校也纷纷加入。
当汶川地震十周年来临之际,肖老师最牵挂的,还是加入过“五彩石”的大学生和结对学生们。看着孩子们毕业后各奔东西,肖老师萌生了一个愿望:在纪念日举办一次网上重聚活动,召集历年参加“五彩石”活动的大学生、结对学生、结对老师、结对家长,共同回顾这十年。
缘起
一位断臂少年的故事:用左手也要写作文
“五彩石”的团名,源于女娲以五彩土为原料,又借太阳神火炼就五彩石补天的传说。对于经历过地震的孩子来说,心理创伤就像天空撕裂后的空洞,需要不同程度的专业治疗来弥补。汶川地震发生后,川大学子成为最早对灾区孩子发起长期性心理支援的群体。
肖旭是这个群体最早的发起者和组织者。2008年,时任四川大学心理咨询与测评中心主任的肖旭,27次去重灾区,为灾区学生做定期心理辅导。但个人之力太过薄弱,身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肖旭深知,重大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往往会出现一系列消极心理反应,有些人还可能出现心理障碍,即创伤后应激障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为15%左右。汶川地震后各地的灾后重建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为数不少的学生们,需要更大规模的心理帮扶。
契机源于断臂少年赵昌粒的故事。在什邡红白中心学校给赵昌粒做心理辅导时,肖旭得知他喜欢写作文,失去右臂后,还坚持用左手写作文,肖旭便让自己的研究生给赵昌粒批改作文。在两周一次的书信往来中,除了作文,还有一封交流信,聊学校、聊家庭、聊愿望、也会聊地震。几个月后,肖旭发现,这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在书信和作文中有了积极的心理改变。
原理
通过多向互动让当事人重塑自我
肖旭说,他们通过把当事人置于一个开放的、多向互动的环境中,促使当事人发现积极事例,让问题外化,从而重塑自我。写作即叙事,让当事人宣泄情绪、表达情感、产生互动,进行自适应的心理调节。既然有心理学支撑,又在实践中确证有效,何不发动川大学子,向更多灾区学校推广?随后,肖旭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社会心理学》课程上,发动志愿者,与地震灾区的北川中学、绵竹九龙学校、绵竹孝德学校、绵竹新市学校、绵竹天河小学、什邡原红白学校、青川木鱼中学、绵竹汉旺中学、双流棠湖中学等9所学校结对。更多的灾区娃和大学生加入了进来。
每封寄到川大的作文,都由心理咨询与测评中心的师生们敲进电脑,作为心理学研究和监控的文本,在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但孩子们的自愈能力超出老师的想象,肖旭在分析文本后发现,经过长达一年至两年的长时间心理帮扶后,结对学生的书信作文中积极意向明显增多,“成长”“快乐”“重建”“牵手”“志愿者”“大学生”在孩子们的作文里频频出现,多次发放的心理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也证实,孩子们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