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抗震救灾英雄邓强:坚强·坚定·坚守

来源:人民网作者:黄子娟 许昕炜责任编辑:王俊
2018-05-07 16:58

原成都军区驻川某通信团七连指导员邓强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杜天廓 摄)

2008年5月15日傍晚,伤城都江堰,震后78小时。

雨雾迷离的夜色中,已连续奋战了3个昼夜的原成都军区驻川某通信团时任七连副连长邓强,艰难地从一座确信已没有生存者的废墟上撤了下来,昏黄的路灯下,映照的是他泪流满面的悲伤脸庞——5个小时前,邓强接到噩耗:这几天生死未卜的父亲,确信已遇难,遗体被友邻部队战友找到。

2008年,在地震中失去父亲的军人邓强(中)。

这个忠于职守、忠诚使命的“80后”军官,地震后一直在距自己家不到1公里的地方抢险救灾。此刻,尽管毁坏的家园近在咫尺,遇难的至亲尸骨未寒,然而他深深明白,倾覆的座座废墟下,依然还尚存着亟需救援的无尽生命。朝家的方向缓缓望了一眼,邓强强忍泪水,又随部队急匆匆奔赴新的战场。

“既然我已经没有了父亲,就只能尽可能让别人不再失去父爱。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我掂得出孰轻孰重。”尽管部队党委考虑到他的情况,特批他回家处理后事,但邓强面对国难大义凛然,回复领导斩钉截铁。

抗震救灾艰苦卓绝,灾后重建任重道远。2008年10月,部队刚刚结束救灾任务,又立即转入灾后重建工程建设。这期间,邓强仅请假回家陪母亲过了一个周末,就又率队奔赴灾后重建施工一线。

都江堰至马尔康通信光缆重建工程,全长350多公里,途经都江堰、映秀、理县、汶川、马尔康等地震重灾区。在那里,由于地震破坏严重,通信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恶劣,加之余震、雷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断,个别官兵一度产生了松懈、畏难等情绪。关键时刻,已升任连队指导员的邓强激情叫响了“共产党员站排头、向前冲”的口号。他一边给大家打气,一边带领“党员突击队”专啃“硬骨头”,有效激发了全体官兵的持续战斗热情。

野外光缆施工,官兵们天天与坚石、硬土、铁锹、钢钎等打交道,手套是必需品。然而,由于施工当地气候潮湿,放缆时管道里的积水很快就把手套打湿。戴着湿滑的手套作业,官兵们常常感到有劲使不上。工程进度缓慢,邓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把手套一脱,大声喊道:“都把手套摘下来,赤手空拳跟我拉!”指导员一马当先,官兵们自然个个都不甘落后,纷纷将手套脱下甩开,光缆拉得呼呼生风。没有了手套的保护,尽管光缆拉起方便了许多,但邓强和好几名官兵的双掌心都很快磨起了血泡,一碰就钻心地痛。连队文书心疼他,多次把手套递上去,邓强都边推边笑说:“为了早日为灾区架通‘信息高速公路’,再多打两个血泡也无妨!”

先贤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邓强施工都江堰,亦曾无数次绕行梦中家园。那些天,他早出晚归扛着铁锹每天带队穿行在熟悉的街道上,无数次路过家住的小区。母亲失去了丈夫,独撑家庭;妻子见不着爱人,独守空房……一想起这些,邓强的泪水就忍不住在眼眶里转,然而,带着一干人马在外施工的他,最终硬起心肠没有回过一次家。每天坚守在工地上,他和战友们一道挖沟破障,埋管放缆,任汗水挥洒、由尘土扑面。只有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他才会悄悄拿出珍藏在笔记本中的“全家福”,朝着家的方向噙泪默默遥望……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不知不觉间,汶川大地震已整整过去了三年时间。沿着三年灾后重建的道路一路回望,邓强欣慰地看到,在那片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上,由他和他的战友亲手铺设的“信息高速公路”,正不断向一幢幢新楼、一座座新城快速延伸……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