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红军:那些30岁上下的将领
信念擎天
这是一次“超级”采访。12天,30多盘磁带,主人公空军某军原副军长张毅侃侃而谈:“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每天血战恶战。敌人报纸上写的是‘红四方面军即将全部被消灭’,可我们行程五千里,完成了战略大转移,把革命的火炬从鄂豫皖燃烧到了川北。”
1935年6月6日,红一、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川西北的懋功首次会师,张毅是李先念率领的先遣队员之一。“我们大喜过望,紧紧握手拥抱,有的把帽子扔了起来,有的把人抛向空中,有的高呼口号,有的朝天鸣枪,更多的人则流下激动的眼泪……”
中央红军北上之后,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的错误指挥下,又挥师南下,他们再次来到懋功。张毅说:“李先念叫我一块在懋功街上转转,看看原来毛泽东、周恩来和张闻天接见他们的那个教堂。看了以后,我们叹了口气,当初我们第一次来的时候,是遍地红旗飘扬,现在冷冷清清,心中充满凄苦和迷茫。”
当听到撤销张国焘的第二中央,部队再次北上的命令时,他们兴高采烈群情激昂!重整行装,他们第三次走过号称“死亡之海”的草地,向着党中央的方向前进。张老说:“虽然艰苦卓绝,但是我们心中是光明的。”
采访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陈明义,是在医院的病床上。老人吸着氧气,谈起红军的经历顿时来了精神。
1931年,在大别山故乡,14岁的儿童团员陈明义参加了红军。他作战英勇不怕牺牲,南江战斗中曾身负重伤。红军长征北上时,他任总指挥部作战参谋,受到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领导同志的关怀,聆听了他们的教诲。
在西征的危急关头,陈明义和肖永银领受了一项重任:护送徐向前和陈昌浩返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在祁连山的黑水河边,面临绝境的时候,徐向前决定让部队分散突围。他说:“纵然危险,也总会有人能走到陕北。”徐向前写了封信交给肖永银,嘱咐他一定把信交给党中央。他们杀出一条血路冲出了包围,但是陈明义又一次身负重伤。在一个30多丈深的煤井里,他们躲藏、养伤。伤势稍稍好转,他们又踏上了前往陕北的征途。整整4个月,他们翻雪山、穿沙漠,一路乞讨,终于到达陕北,完成了肩负的使命。
“只要活着,就要去延安找党中央,这个信念从来没有动摇!”仿佛穿越了时空,老人的眼神炯炯有神。他后来从延安奔赴抗日战场、参加解放战争、进军西藏,指挥修建康藏公路,被称为“金桥司令”。
循着红军走过的路,我们看到了无数的红军标语。“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赤化全川”“红军万岁”……80多年前,年轻的红军战士把信仰刻进了岩石,也深深刻进了每个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