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红军:那些30岁上下的将领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潘娟芳责任编辑:任爽
2018-04-08 10:58

永远的红军

■潘娟芳

光阴的年轮匆匆走过,采访过的老红军很多已驾鹤仙去,幸存的都已是百岁仙翁。采访这些老红军,我的灵魂经受了刻骨铭心的洗礼。

热血青春

“1933年,红军一个班住在我家里。红军临走那天,我去送他们。嘿,我跟着队伍就走了。我爸爸妈妈都不知道。那时候我13岁。”这是军委原装甲兵后勤部副部长李春林的参军记忆。 

算起来,我采访的老红军有数十位之多。他们几乎清一色都是十几岁参加红军,很多人像李老这样,“跟上队伍就走了”。 

在斯诺夫人的《续西行漫记》中,“年轻”是红军的一大特征。“这就是中国的红军,平均十七八岁的战士,由二十岁出头的师、团首长带领,在一批30岁上下的红军将领指挥下,克服千难万险,转战十几个省,长驱数万里,完成了长征。”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15岁参加红军。长征路上,他是红25军政治部的科长,在战斗中腿部中弹负伤。18岁的他硬是拉着马尾巴往前走,瘸着拐着咬牙忍痛坚决跟上了部队。 

军委原炮兵司令员宋承志14岁参加红军,小小年纪就得了个外号叫“亡命徒”。因为他打仗不要命不怕死。他笑着说:“‘亡命’就是拼命,‘亡命’才能革命”。 

老红军苟金元,四川阆中人,1933年参加红军。在甘肃安西,老人坐在一张旧藤椅里,又瘦小又单薄。随行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拿出了一个旧皮包,老人一看到,黯淡的眼神顿时放光。原来,当年红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草地会师,互赠礼物,22岁的苟金元得到了这个皮包。他视为珍宝,爱不释手。危难时刻,他把包埋进了一个破窑洞里,直到解放后才挖出来,奉为珍宝。后来博物馆征集红军文物,他忍痛割爱相赠。在皮包的内侧,是他亲手刻下的镰刀斧头的党徽,还有一段文字:“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卅军89师267团团部苟金元,1935年。” 

对李春林老人的采访,“快乐”是关键词。我问他:“参军时才13岁还没有枪高吧?”他说:“我有个小马枪,刚好和我一般高。”“红四方面军长征时三过草地,一次比一次更艰难,后来野菜都已经吃光了,您也挨饿了吧?”他说:“我背个干粮袋子,饿了就抓一把面吃。”说起穿着单衣单裤在严寒中行军作战,老人说:“我有个毯子,行军睡觉都裹着毯子。”谈到终于抵达党中央指示的目的地星星峡,老人开怀大笑:“嘿,到星星峡就好了,太好了,有吃的了,有车坐了,哈哈哈……” 

“什么都没有,除了手中夺来的一支步枪,肩上一袋没收来的米,心上一首新歌,晒黑了的光鲜的脸上一脸真挚的微笑。红军正因为是极年轻的军队,所以才能满溢着力量、理想、牺牲的勇气与热诚——而且永远自认为快乐。”我的采访,印证了斯诺夫人笔下红军战士的热血青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