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奋进新时代筑梦写忠诚的英雄航天员群体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通化 邹维荣 段江山 韩阜业责任编辑:康哲
2018-01-22 02:48

天路九重 中国跨越

“我们是后来者,必须把步子迈得更快更大些”

回望人类进入太空的步伐,浩瀚宇宙见证着这些时刻、这些身影——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飞向太空。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着陆月球……

探索太空,中国无疑是后来者,但步伐无比坚定。

从神舟五号的1人1天,到神舟六号的2人5天;从神舟七号的3人3天,到神舟九号的3人13天;从神舟十号的3人15天,到神舟十一号的2人33天——我们看到:每一次飞天都是一次新的跨越。

每一次跨越,都记录着中国航天员的一次次突破:首次飞天,首次两舱穿越,首次空间出舱活动,首次手控交会对接,首次太空授课,首次中期在轨驻留……

天路九重,中国跨越,世界惊叹。

或许,只有置身时空的坐标,才能明了这份跨越的不易。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距离苏联的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已经过去了31年,距离美国首次载人轨道飞行已经过去了30年。

中国跨越,首先是中国追赶。

与法国宇航员对话,航天员杨利伟说:“人类已经有900多人次飞向太空,我只是一个后来者。”这位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飞天英雄,在太空只睡了半个小时。他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多地体验在太空中的感受、多做一些动作、多拍一些资料,为后续的训练任务多积累经验。

2017年8月21日,16名中国航天员和2名欧洲航天员在山东省烟台市附近海域,圆满完成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训练任务。

“太空飞行时间这么宝贵,我们不能上来睡大觉。”神舟十号飞行期间,为了取得太空跑台验证数据,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不顾地面飞控人员发来的催促休息的指令,反复琢磨,多次尝试,成功实现了“太空跑步”,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保障身体健康积累了经验。

茫茫太空,杨利伟、景海鹏和他的战友们注定是中国载人航天的首批拓荒者。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在给后来人探路;他们的每一次勇敢出征,都在给后来人传递力量。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曾感激地说:“第一批航天员老大哥,将他们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我们是后来者,必须把步子迈得更快更大些。”在航天员大队,几乎每一位飞天英雄都有自己的纪录,几乎每一位飞天英雄都打破过别人的纪录——

二次飞天后,航天员聂海胜一度成为中国在太空飞得最远、驻留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但他的这个纪录很快被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打破。“未来空间站时代,航天员中长期飞行将成为常态。”如今,聂海胜希望自己能再次打破当前的纪录:“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自己还能飞进中国的空间站。”

挣脱大地引力,飞向浩瀚太空,最难跨越的是自己。

在飞天英雄的队列里,如今有7名航天员已是50多岁的将军。每次训练,他们都带头参加。多年以来,他们的生理功能、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

将军的身影映照着飞天英雄们的常态:每次任务凯旋,他们把成绩归零、把经历归零、把心态归零,一切从头开始,继续重复着飞天和准备飞天的工作。他们信奉的座右铭是:“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而无备。”

某种意义上,走近飞天英雄们的日常,你才能从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紧张作息中,读懂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跨越。他们的每一分每一秒,连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时间表;他们为之拼搏的每一小步,都连着中国人出征太空的步伐。

心在太空,路在脚下。飞船从起飞到入轨,只有不到10分钟。为了表盘上这几个格点,航天员们要走过数年的漫漫长路。

航天员刘旺等待了14年,在太空创造了手控交会对接的“中国精度”;航天员张晓光等待了15年,迎来了太空飞行15天;航天员邓清明,等待了20年,仍然在时刻准备着为国出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