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无声,一枝一叶总关情——
“微小阵地”写传奇
夜间收油。周涵 摄
一个编制只有8人的转运班,何以能够创造人均年栈桥工作时间超过2000小时,连续27年荣立集体三等功的奇迹?
一个任务繁重、作业条件艰苦的小小平台,为何能够成为优秀士兵争相角逐的赛道?
探寻这些“传奇”背后的奥秘,现任班长陈奕清一语中的:坚强党组织。
陈班长口中的党组织,指的是他担任组长的党小组。7年前,他从前任班长手里接过这个已经连续20年荣立三等功的光荣集体时,只说了一句话:“我会像你那样,带着大家一起干,把光荣传下去!”
转运班夏季顶着槽车内近60度的高温,冬天迎着栈桥上刺骨的江风,油气侵蚀,皮肤瘙痒,许多官兵都有慢性职业病。任务怎么完成?转运班的“传统”是班长带着党员干,党员做给团员看。历任班长都同时担任党小组长,在大项任务中冲在前,干在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一年因业务急需,罐区要在短暂的时间里进行清罐,清罐在高温下进行,危险性大,容易发生中毒事故。为了不影响正常油料收发,早日完工,每次作业,班长都要冲在前头,率先进罐,带头清扫,直到最后一个离罐。多年来,他们一直把党小组作为严格党内生活、解决党员问题的“前沿阵地”。建立“互学、互帮、互教”小组,工作间隙穿插召开“栈台小组会”,在思想互助中充分发挥党小组的人心凝聚、训练提速、战斗合成、管教相长的功效。
不一样的岗位,同样的情怀。在基地,把党小组作为锤炼党性、凝聚兵心士气的“微平台”已成常态。船运大队机电班长朱金涛,前年奉命与三位战友去广东顺德验收新装备,因装备性能不稳定突发火灾,3名在甲板上救火的党员却找不到战友马伟根的身影,他们冲入燃烧的船舱,特别是上身已经严重烧伤的党小组长朱金涛,拎起救生斧,劈开舱门,救出了被困在机电舱里的小马,自己却三次被下“病危通知书”,留下了全身超过40%的烧伤疤痕。
关键时刻顶上去,源于平时过得硬。朱金涛,这个优秀的机电班长,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打造了一张亮丽的名片——“金涛小组”。他告诉记者,五年前,正是一位即将转业的老班长,用一个晚上的坚守,让他感受到了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那是在浙江某海域执行演习任务,朱金涛所在船的锚灯出现故障,断断续续修了好几次,始终不稳定。一位新同志说,折腾了大半夜,反正也快天亮了,要不就算了吧。那位即将转业的老士官则说:“锚灯关系到全船的安全,我哪怕就是拿着手电筒站在船头,也要熬到天亮……”那一刻,朱金涛被深深地震撼了。
朱金涛继承了班长的好作风,以自身过硬素质带出过硬队伍。上士小鲁入伍以后一直不安心,但脑子活,领悟能力强,学技术非常快。转改士官时,作为技术骨干保留下来,与朱金涛分在了一个党小组。每天朝夕相处,朱金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他,如今,小鲁也入了党,挂上了上士军衔,成为船队的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