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参观修复的地道(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谁家没有一两个参加过地道战的人?”
狭窄的地道,今天看来又像是一条“时空隧道”。走出地道,焦庄户村的影像更加清晰。时空转换,几十年过去了,地道外曾经饱经战火的村庄如今已是红砖青瓦、道路宽阔。多数人在焦庄户村过了一辈子,很多年轻人出去念几年书、工作几年,又选择回到故土。1000多人的小村庄,仿佛还保留着战争年代的守望和坚持。
马成回忆起父辈口中的战争年代,不时陷入沉思。1942年前后的焦庄户,日军正在实行“三光”政策,短短几个月,焦庄户被杀害的平民达数十人。八路军的到来,让这里发生了很大变化。马成说,“八路军在焦庄户迅速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们的以身作则。他们带领群众挖地道、除汉奸,所到之处,没有一个人搞特殊化。他们把自己的命运真正和老百姓的命运连在一起。”
不断延展的地道,像不断燃起新希望的星星之火,在焦庄户迅速传播开来,吸引了唐洞、七连庄等附近村民也加入战斗。后来,无论是埋伏杀敌还是主动出击,日本侵略者都在焦庄户遭遇顽强阻击、节节败退。
1947年到1948年间,焦庄户老村长马福、指导员韩德生、治安员马文藻率领130余位民兵,借着地道的优势,“以小搏大”击退了敌人千余名。漫步在这如今宁静的村庄,很难想象这里曾经进行过大小战斗150多次。记者询问了几位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提起当年的岁月,老人都会略带骄傲地说,“谁家曾经还没一个两个参加过地道战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