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种中型水面战舰:成都级护卫舰

来源:新华网作者:刘华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5-01-26 09:24

新中国研制的第一种中型水面战舰:成都级护卫舰

研制背景

1961年12月,为了加强南海舰队的实力,海军提出利用现有材料设备设计建造护卫舰,在1965年前,造出首舰(“65”型舰的代号便由此而来),并在“三五”计划内造出4艘。

实际上,此前的1958年,海军已经提出过一型新的护卫舰计划,代号022,在“大跃进”风气的影响下,要求排水量800吨以内,航速达到45节(至少为40节),燃汽轮机动力,装2门100毫米炮、3门57毫米炮、4座8联装反潜火箭发射器。但是,在当时燃汽轮机等一系列关键设备无法落实的条件下,这一计划于后来下马,但它为此后的护卫舰研制工作定下了一个基调--选用现有设备,采用成熟技术,以保证进度,满足急需。

研制与建造

1962年2月至4月,设计方完成了3个设计方案,方案一为3台苏联37ДP型主机,3门100毫米炮;方案二主机为2台9缸43/67柴油机;方案三主炮则改为2门,并取消了反潜武器。至6月,设计方案确定以第二方案为主,9月,海军批准了《65型舰战术技术任务书》,并于1964年初下达了产品生产指示,由于台湾海峡尚未通航,东海接收的军舰无法到南海服役,故决定由上海方面制造第1艘,在东海交船;然后帮助广州方面制造4艘,在南海交船,广州只承担舰体结构制造和总装任务,上海则提供所有能够用火车运输的成套部件,并提供人员培训和工艺装备、文件,这样也就带动了广州造船工业的发展,使此前只建造过木质鱼雷快艇、55甲炮艇的造船厂能够建造中型水面舰艇,为以后进一步建造驱逐舰打下基础。

65型护卫舰的基本任务,是担任舰艇编队的护航警戒;近海地区巡逻警戒和渔场监护。此外还可用以参加登陆及抗登陆作战和布设水雷。该型舰采用长艏楼线型,正常排水量1200吨,满载排水量1250吨,长×宽×型深为90×10.20×6.80米,标准排水量时吃水2.92米,相邻两舱对称进水不沉,主机为2台3300马力的9EDZ43/67柴油机,双轴推进,最大航速20.50节,续航力2700海里/16节,自持力10昼夜。舰载武器包括:100毫米舰炮3座,61型37毫米炮4座,1200型反潜火箭发射器2座,64式深水炸弹发射炮4座,双联14.5毫米机枪2座,深水炸弹投掷架2座,舷侧布置有布雷导轨。电子设备有导航雷达,敌我识别雷达和通信设备等,全舰乘员148人,其中军官12人。

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首先考虑的是主机问题,虽然TB-8和TB-9等汽轮机以及几型舰用柴油机此时都已经开始试制,但具体定型时间还不确定,存在拖工程后腿的危险,故只能使用现有成熟的主机,即37Д和43/67型柴油机,前者为潜艇主机,不能倒车,增加倒车功能的37ДP型研制进度又无法保证,只好使用43系列(缸径430毫米)的43/67型主机,该型机单机重75吨,舰艇总体设计能够承受,但就是外形尺寸较大,特别是机身高度高,使得舰的其他部分设计都要因这个原因有所让路。最后定型的9EDZ43/67主机全功率3300马力,250转/分,储备功率6%,虽然主机单台功率不高,但螺旋桨和烟囱的设计比较成功,螺旋桨接近了最佳直径和转速,烟囱的后沿设置了导烟帽,航行时排烟能够自然向上逸出,这使得该型舰实际试航时达到了21.5节(设计航速20.5节),部队使用中,还曾经跑出过23节的极端速度。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