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解放军报推出长篇综述:《富国强军的战略之举》

来源:新华社作者:欧世金 丁海明 欧灿 张良 梅常伟 王玉山责任编辑:杨红
2017-09-24 17:20

深度融合,激活双发引擎

2017年5月5日,上海浦东机场吸引了亿万人关注的目光。

这一天,我国首次按照国际标准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型客机首飞。滑行,加速,起飞……承载着几代中国人光荣与梦想的客机腾空而起,自由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

同一天,在阎良试飞中心,被人们亲切称为“胖妞”的国产大型战略运输机运-20正在接受条件严苛的溅水试验。体型硕大的飞机准确无误地冲过跑道上长130米、宽9米的水池,劈出高达数米的水浪。

一个是即将改写世界大型客机产业格局的中国品牌,一个是正在提升军队战略投送能力的大国之翼,航迹与航迹交汇的地方,军民融合发展向深度融合迈进步履铿锵。

向深度融合迈进,军地科技创新迎来新机遇——

2016年金秋,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见证了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历史性一幕。那天,习主席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常委来到展览现场,观看实物、听取讲解、询问情况。水下机器人、无人舟艇、云数据加密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成果“接受检阅”。

2016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7年初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军队人大代表见证了科技兴军的重要时刻。习主席在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2017年4月9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解放军报记者 张雷 摄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习主席高瞻远瞩、亲自推动,吹响科技兴军的时代号角。

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为代表,军民融合正在向网络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资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纵深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新技术、新业态,成为融合发展、军民两利的新引擎。

向深度融合迈进,经济社会发展迸发新动能——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云计算等七大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成为经济增长新极点。2016年,示范区内规模以上企业仅前7个月就实现总收入21427.6亿元,同比增长16%。

在军工产业集中的陕西西安,全市从事军品科研生产的民口企事业单位数量,由2010年的6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近300家,配套产品涉及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各军兵种,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功不可没。

在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湖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电力调度等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带动升级了智能汽车、无人机、车联网、物联网等一批新兴产业,预计到2020年将至少产生4000亿元的产业效应。

融则两利,合则共赢。放眼北京、湖北、四川等地,数十个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挂牌运转,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享受到军民融合发展带来的巨大战略红利,从“要我融合”到“我要融合”,企业的参与度越来越深、主动性越来越强。

向深度融合迈进,新型人才方阵站上新舞台——

强军兴军,要在得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需要集全国之才,聚全民之智。借力军民融合,部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国防事业。

军队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从2013年起建立联合招收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制度;火箭军部队借助地方科研集团科技、人才优势,建立11个军地协作人才培养站和6个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培养上千名专家型导弹技术骨干,带出一支近百人的导弹旅总工程师队伍……富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时代内涵。

空军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的“双学籍”飞行学员在战鹰前列阵。曹占礼 摄

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习主席为军队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方向:优化军队人员构成,节约军队人力资源成本,延揽社会优秀人才为军队建设服务。

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军队干部服从组织安排到地方工作,在各条战线各个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向深度融合迈进,国防动员体系厚植新优势——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国防动员是军民融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要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国防潜力。

国家能源局和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启动边防部队电网建设工程,226个具备通电条件的边防部队将在2018年前通大网电,其余边防部队将在2020年前通大网电或可再生能源局域网。

原解放军后勤学院牵头军地多家单位,探索对国防动员涉及的物资、设备、器材、设施、技术保障人员等重要军民通用资源进行统一编码,以满足信息化战争快速、有序、高效实施国防动员对社会资源利用的要求。

全军驻大中城市约60万名官兵的饮食保障实现社会化、约1500个单位推行了商业服务社会化,远离军队保障体系单位约20万名官兵就医实现社会化保障,一长串的清单还包括子女教育、家属就业……

越来越多的地方资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向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延伸。

2016年8月22日,陆军第14集团军某旅以铁路运输的方式,将车辆装备运往内蒙古参加“跨越-2016•朱日和”实兵对抗演习。这是军列踏上千里征程。解放军报记者 岱天荣 摄

向深度融合迈进,军民鱼水深情孕育新内涵——

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就要把这种政治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把蕴含在全国军民之中的无穷力量化作托起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力。

青岛某航母军港建设期间,3600多名当地群众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全部按时完成搬迁,上演了新时期拥军支前的感人一幕。

几年来,航母后勤保障需求,推动着当地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军事技术人才需求,推动着当地教育资源的整合、升级;舰载武器装备维修需求,推动着当地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转型升级……一个投资超过800亿元的军民融合高科技企业园区拔地而起,当地许多人走下渔船、服务航母,实现了创业和致富的梦想。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1>2”……发生在很多地方的一切,有力证明着同一个命题:军民融合,富国强军、惠兵利民。

……

鼓荡激情扬征棹,一路轻舟乘东风。

在陆军、在海军、在空军、在火箭军、在战略支援部队、在武警部队,新型高技术武器装备竞相涌现、加速列装,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东部沿海、在西北内陆、在南国水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中原大地,军民融合产业遍地开花、生机勃发,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实现新突破……

越己者,恒越。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谱写出融合共享、创新发展的壮丽史诗。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