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院前十天,阎肃还在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的首席策划和首席顾问。他激情满怀、不辞辛苦地与演职人员一起历时近6个月、数十次修改彩排,最终为全世界观众呈现了一台主题鲜明、气势恢宏的文艺晚会。
“抒肝胆,聚风雷,问人生啊能几回,大别秦岭云涛吼,至今澎湃赞军威。”今年八一期间,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电影《百团大战》全国热映,而影片主题歌《丹心拥朝晖》便是由阎肃作词。这首歌的作曲、总政歌舞团原团长印青评价道:“浑厚雄壮的歌词寄托了阎老拳拳爱国心,赞颂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流砥柱作用,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
究竟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让耄耋之年的白发老人对艺术满怀激情、对祖国奋力讴歌?翻开阎老的人生阅历就能找到答案,正是对党对人民的绝对忠诚,让他打心底认为“国家好他就能好”,从骨子里都认为“自己是组织的人”。
哲人说,信仰就是生命车。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就产生什么样的行为。阎肃的一生,犹如一架在信仰驱动下的生命之车,从五四运动后国人的救亡图存,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选择信仰的自由,阎肃的信仰也并非从天上掉下来。作为忠实天主教教徒的父母,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以后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主义战士。
阎老从小受洗,身上点过圣水。在重庆一家教会学校读过5年书,原本学校准备把他推荐到高级修道院学习天主教,当作未来的“教父”培养。可是,阎肃后来的路却与此渐行渐远。
1946年,那是一个“追求进步就是民心所向”的年代,阎肃考取南开中学。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五四运动以来的新诗、老舍的戏剧、巴金的小说,最令他心驰神往的是红色延安传来的先进思潮。之后,他参加一系列进步学生运动,读《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慢慢成为地下党外围组织的成员。
用阎肃自己的话来说,“我对共产党最朴素的心理就有了”。怀揣一颗朴素之心,他投身历次“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尽管镇压人员抡着带铁钉的大棒子,尽管流血牺牲冲突不断……
忠诚信仰的底色,在一次次洗礼与实践中沉淀加深。最终从朝鲜战场的战火中归来的阎肃,如愿入党、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军队文艺战士。“今生跟党最光荣,为党工作是使命。”一颗为党奉献一生的火种,自此点亮了他的人生。
谈及阎肃的信仰,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动情地说:“半个世纪之前,阎老擎出一面红旗,此后,他用毕生的心血来绣,一针一线,一生一世。”的确,信仰的红旗需要信仰者用一生的心血去编织。
在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风雨历程中,扛不起沉重旗杆,弃旗而去的并非没有;抵不过利欲的诱惑,摔旗反戈的也有人在。而阎肃始终不忘为擎起大旗、高歌前行。
为纪念建党70周年,他创作歌剧《党的女儿》,恰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有人劝他要慎重,可他非但没有动摇信念,反而激情创作,十八天完成剧本。
总政歌剧团原团长、该剧作曲王祖皆说:“天命之年,三天一场戏,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饱满的热情,是完成不了的。”后来,该剧荣获全国文艺最高奖“文华奖”,还被选作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庆彩车巡礼剧。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后称赞:“《党的女儿》给我们上了一次生动的党课”。
入党前,阎肃认为共产党了不起,崇拜党;入党后,觉得自己离党员的要求差得挺远,凡事以共产党员的标尺丈量自己。一生荣耀满身,却对“空军优秀共产党员”情有独钟,获奖时“激动不得了”。
很多年前的一天,正逢阎肃儿子阎宇性格叛逆期,爷俩同看新闻节目时发生过一次争执。阎宇指着电视里一条新闻:“阎肃同志,你坚持看了这么多年新闻,这条新闻你不觉得假吗?你真信吗?今天就咱爷俩,您就说一次真话。”阎肃面对质问突然大吼一声:“我说的就是真的,人前人后我说的都是真的!”阎宇事后回忆:那一刻,父亲就像被错怪的孩子,恨不得掏心窝给人看。
这次住进重病监护室之前,他特别对儿子强调:不管我遇到什么情况,不准你们跟组织上提一点要求,我把这一生完全彻底地交给组织,组织上已经给予我的太多,我却回报的太少。
“对党,要感恩一生一世,更要回报一生一世”。肩负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担当,秉承坚贞不渝、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阎肃以及他那一代艺术家和革命者,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大忠大爱、大情大义,立起了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好样子!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至今言犹在耳。它犹如一把精神火炬,时时让我有一种情感的燃烧和心灵的悸动。”受延安文艺座谈会感召从艺到去年文艺座谈会提出“风花雪月”,阎肃一生——
拥抱大时代 唱响强军歌
2014年,阎肃受邀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作为军队代表发言。会前,阎老同军队文艺工作者说,“我不念稿子”。大家甚是疑惑,这么重要的会议发言不念稿子,会不会有些离谱?
谁知到他发言时,语出惊人:“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
听过阎肃发言,习主席表示:“我赞同阎肃同志的风花雪月。”全场响起会心的笑声。习主席接着说:“这是强军的风花雪月,我们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应该主要围绕强军目标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特别赞同。”
如今一年过去,阎肃的“风花雪月”已成为强军文化的“风花雪月”,和他许多军旅作品一样,为全军将士启智加油。看似信手拈来的“风花雪月”,实则蕴含着阎肃长期以来对党的文艺方针的深刻领悟,凝结着他对军旅生涯的深厚情感。
1959年,领导派年轻的阎肃下连当兵。他成天种菜浇水,心存不解,唉声叹气。后来他主动“靠上去”,与飞行员、机务人员打成一片,不亦乐乎。代理指导员期间,他一次次看到战鹰呼啸升空,地勤战友的心也随之悬在空中,慢慢的,他感悟到基层官兵的责任与艰辛。
有一次,一架战机迟迟未归,阎肃看到大家“心都在天上”,突然得到灵感,把当兵一年的积累付诸笔端,很快创作出《我爱祖国的蓝天》。
这首歌,经他的老战友、著名作曲家羊鸣谱曲后一炮走红,至今仍是空军传唱度最高的歌曲之一。2009年,三十四国空军代表团和一百五十多国驻华大使参加“空军和平与发展国际论坛”,许多外国空军友人都会唱《我爱祖国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