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待共赢
【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的概念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泛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法则。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赢家通吃的两极分化现象。
在气候谈判的博弈中,马太效应的阴影似乎总是若隐若现。
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面对美国谈判代表的无理要求,解振华曾拍了桌子。解振华说,发达国家人均GDP是发展中国家的很多倍,他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还在增长,而发展中国家面临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为什么非要强加给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减排指标?他说,有些国家的排放是奢侈性排放,是锦上添花,有些国家的排放是发展排放,有些国家的排放则是生存排放。中国既有发展排放,也有生存排放,另外还有24%是为了别人,主要是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而排放。“如果要讲公平,就应该按人均历史累积排放来规定各国的减排义务,而不是光看排放总量。”
据巢清尘介绍,最早的气候观测是从1850年开始,当时国际上只有一个研究机构做出了研究结果,但可信度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IPCC报告里主要用的是过去130年的数据,因为它强调采用多种研究结果共同给出的一致数据,我们正确理解观测到的气候变化的基本时间点,应从1880年开始。
不争的事实是,这一气候观测的起始点,正是西方国家工业化如火如荼的时候。西方工业革命进程已经几百年了,现在世界上累积的碳排放八成都是发达国家“贡献的”,凭啥就不能贡献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从工业革命到1950年,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95%;从1950年到2000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77%。英国一家风险评估公司2009年年底公布的能源使用二氧化碳排放指数显示,从年人均排放二氧化碳看,美国为19.58吨,澳大利亚为20.58吨,而中国为4.6吨,不及他们1/4;从人均历史累计碳排放量看,英美人均1100吨,而中国人均66吨,只是英美等国的1/20。
此外,对于目前新兴经济体的温室气体排放,发达国家也应承担一定的“转移排放”责任。当西方工业文明用坚船利炮征服世界的时候,农业文明国家还在刀耕火种,发达国家不能不认账,更不能不负责任。拿工业发展的红利来帮助发展中国家,既是救赎自己,也是救赎地球。难道真的要如马太福音所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时至今日,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已经持续了整整20年,《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也已持续了10年。令各方都满意的一致意见越来越难达成,谈判进程越发艰辛。联合国早已意识到了这是一场永难调和的持久战,于是气候大会上“妥协”这个词越来越被人关注。
有一句古老的格言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秘鲁利马气候大会上的发言,是这句格言的最好注脚,为许多国家的代表所认同。在中国代表团“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主题边会上,解振华一番话切中要害:气候谈判要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各国的核心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合作共赢。如果追求零和,一方或一个集团完全胜利,另一方或另一个集团完全不满意,这个多边机制就是失败的。
在利马会议前的一次记者培训会上,有位专家说得好,如果只是各国自己干自己的,那么我们也不需要什么国际协议。国际合作的概念非常重要,我们要通过这样一个国际协议,不仅促进各国要比原来做得更好,而且通过这样一种国际机制的安排,来提供一种支持和鼓励。特别是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支持发展中国家做得越多,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效果的贡献就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