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美等国家认为,中国的排放量在2013年就已经是全球第一,甚至超过欧美排放量的总和,最应该加大减排力度;中方则坚持“历史总量”的观点,认为这么多年来整体“累积排放量”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占了70%,应该承担最大的减排义务。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司长苏伟说,现在有些发达国家要求中国从发展中国家分出来,说中国已是第二大经济体,应承担和发达国家一样的责任。这是一个无理要求。我们现在还有两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就是一天仅1.5个美金的实际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副司长李高说,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曾说过一句话,中国不是乍得,暗示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事实上中国确实不是乍得,但是中国也不是美国和欧盟。从人均历史累积的排放,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看,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及对目前气候变化的贡献,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的事实并没有改变。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认同,是谈判中最为艰苦的部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透露。美方认为所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该“与时俱进”,这条20年前订下的规矩,已经不符合现实。而中方坚定认为,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发展中国家的能力与发达国家不同,减排责任应有区分。另一个计算方式的分歧体现在“人均”。中国目前的人均排放量大约在六七吨左右,而欧洲国家,人均排放量最高时曾达到十几吨。欧美等国家理当承担更大的减排责任。
所有的争论本不该是为了论个高低,而是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了全人类。这本来是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然而大道理却常常被小道理搅局,令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马拉松式的谈判总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与国家或者国家集团的利益之间角逐,这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万般无奈。他只能再一次呼吁各国政府致力于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一项具有普遍意义的气候协议,为在本世纪末将地球的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贡献应尽的力量。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只有期盼,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