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9次缔约方会议在波兰首都华沙开幕。(资料照片)中国改革报记者 高弘杰 摄
责任博弈
【第十二夜】《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创作的代表作。作品以抒情的笔调,浪漫喜剧的形式,讴歌了对爱情和友谊的美好理想,表现了生活之美、爱情之美。莎翁的这出喜剧调和了冲突,瓦解了悖论,有效填充了命运的缺憾,使每个剧中人都幸福圆满,上演了皆大欢喜的结局,让人们心中对“善与美”的向往变成现实。
联合国气候大会一般会期12天,可惜,第12天的夜晚却从没有像莎翁喜剧那样美妙。媒体报道曾有过这样的标题:没有不“拖堂”的气候大会。最近一次的利马会议,原定于2014年12月12日结束,而“拖堂”了16个小时之后,在近200个国家代表团中,仍有超过80个国家代表团不同意协议方案。待13日凌晨大会主席一锤定音时,已拖堂33个小时。
“今年你们记者如果采访利马会议,订返程机票要留有余地。会议通知是12月12日结束,一定要订13日甚至14日返程机票才行。”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利马大会前就给参会记者敲了警钟。这绝对是经验之谈。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巴厘、哥本哈根、坎昆、德班、多哈、华沙……最近这些年的气候大会果真从未准点结束过。每次“第12夜”现场记者都被熬得“清汤挂面”躺倒一片。其辛苦不在话下,其郁闷更是实难忍受。其中最不给气候大会长脸的莫过于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大会主席说,本次大会所动员的政治意愿可能是空前绝后的,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这么多国家领导人参会了。大会主席没好意思说的是,本次大会是吵架第一的典范,同样空前绝后。
说起哥本哈根,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2015年元旦假日过后,在办公室讲起5年前这段往事,恍如昨日:那是2009年12月15日,按照当天的预定会议日程,要在晚上9点召开履行公约义务谈判小组的谈判会议,听取履行公约义务谈判小组主席关于公约下各议题一揽子协议草案的报告。但就在会议将要开始的时候,美国代表走到主席台上,拍桌子指责谈判主席,表达其对主席文件草案的强烈不满。之后,谈判组主席与主要集团和国家代表紧急磋商。这一磋商,就持续了8个多小时。一直到凌晨5点,会议才重新开始。
有报道如实记录下气候大会“第12夜”的场景。会议进行到18日晚上7点,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宣布召开本次缔约方会议最后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相关决定草案。这个协议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的诉求。大会主席意欲强行通过协议的做法触犯了众怒,台下很多国家代表马上大力敲桌子表示抗议。一时间,偌大的会场,“嘭嘭嘭”的声音响成一片。
在安徒生的故里,这座童话之都如今没有童话。哥本哈根会议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喧哗和躁动,更是一场利益与责任博弈的真实写照。哥本哈根会议并不是孤例。解振华讲起2011年德班会议的故事,你依然会感到鲜活依旧,历历在目。
中新社2011年12月11日发了一篇题为《解振华德班质问“搅局者”:无资格给我讲道理》的报道,至今在网上都可以查阅到。报道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代表团团长发火了!在德班气候变化大会最后一刻,面对发达国家的不断“搅局”,解振华质问道,“我们不是看你说什么,我们要看你做什么。到现在为止,有一些国家已经作出了承诺,但并没有兑现承诺,并没有采取真正的行动,讲大幅度率先减排,减了吗?要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你提供了吗?”解振华挥动着手,提高了声音,“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展,我们要消除贫困,我们要保护环境,该做的我们都做了,我们已经做了,你们还没有做到,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给我讲道理?”解振华话音未落,午夜时分的德班国际会议中心,掌声雷动。几个小时后,德班气候大会宣布闭幕。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绿色气候基金等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切的议题上,解振华说,“取得了我们满意的结果。”
气候谈判难谈拢,说到底是四个字:国家利益。减少碳排放量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今天,减排意味着不仅给气候降温而且会给本国经济降温。每个国家都要锱铢必较,无非是为争取最大利益。一些发达国家强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承担更多减排承诺。发展中国家则要求平衡反映减排、适应、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要素。各方贡献也应包括这些内容,毕竟经济社会发展和消除贫困仍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代表每次都会一如既往地撂下一句意思相近的狠话:“不会牺牲经济增长和与贫困作斗争的努力,去争取达成联合国气候谈判的成功。”
我们不难发现,20年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发达国家强压发展中国家承担不合理国际义务的图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谈判桌上,面对强权政治,发展中国家只用真诚和善良去参与,可能永远不会获得所期待的结果。“自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美国显然是发达国家的首脑;而中国也在发展中国家中,有着类似地位。”日本著名时事杂志《外交家》如是称。利马会议的最后两天,争论的焦点并不新鲜。中国坚决地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谴责发达国家未能兑现承诺并坚持认为,在减排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能力不同,责任也不同”。美国人则挑头叫板:“到底哪个国家应该承担减排的最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