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共识
【诺亚方舟】圣经中记述了诺亚方舟的故事。那是一艘根据上帝的旨意而建造的大船,建造的目的是为了让诺亚与他的家人,以及带上方舟的各种生物能够躲避一场大洪水灾难。当方舟建造完成时,洪水如期而至,地球遭到灭顶之灾,唯有方舟里的生命得以幸存。
进入21世纪,有位法国建筑师设计了一艘“海上诺亚方舟”,它犹如一朵巨大的百合花盛开在海面上,可同时供5万人居住避险。或许当初旁观者会认为此举荒唐,但英国《卫报》的资深记者保罗·布朗的观点却暗合法国建筑师的未雨绸缪。布朗是一位关注气候变化多年的环境记者,积累了大量关于气候变化的信息。他在中国的一次研讨会上发言说:“如果平均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那么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将被海水淹没。”布朗的话并非耸人听闻,按照目前多数科学家认可的推算方法,全球平均温度将在2050年上升2摄氏度。也就是说,再过30多年,世界或面临着“泡汤”。
如果说学者的数据推演令人将信将疑,那么眼见为实的也足以令人步步惊心。海明威1936年发表了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地产商王石受山与雪的诱惑,2002年费尽千辛万苦攀上乞力马扎罗之巅。结果大失所望,眼前是一片寸雪皆无的光秃秃的岩石。王石最近几年连续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他要在中国代表团所设的“中国角”不厌其烦地向来自各国的代表讲述那次令人失望的攀登。
“全球变暖”似乎成为气候变化的代名词,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万恶之源。但事实上,全球变暖只是第一步,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绝不是冬天暖、夏天热这样简单。当世界上的一些地方被风暴和泛滥的洪水、恐怖的海啸袭击时,另一些地方却遭受着严重干旱的威胁。旱情的加剧,供水量的萎缩,将致使全球的粮食生产和供给告急。全球气温的上升必然导致荒漠化、森林退化、海洋变暖,物种无法适应气候而加速灭绝的步伐。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把天捅出了个大窟窿,导致紫外线与人们过分亲近,于是罹患皮肤癌几率大大提高。当这一连串令人恐怖的画面一一呈现在人类面前,随之而来的必将是政治动荡、生态系统崩溃,或许一场水危机将会导致一场世界大战。
几年前,谈论气候变化的是科学家,再后来,好莱坞的艺术工作者也加入其中,气候灾难片成了热门题材。巧合的是,当时光走进2014年的冬季,前来参加气候大会的代表们行走在利马街头,不时可以看见美国电影《星际穿越》的海报。这部预言人类“坏未来”的科幻影片,讲述了气候变化导致人类不得不放弃地球的故事。
为了让决策者和一般公众更好地理解气候问题,分享相关科研成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成立了气候变化政府间会议(IPCC)。IPCC在1990年发布了第一份评估报告。经过数百名顶尖科学家的评议,该报告确定了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它对政策制定者和广大公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在解读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时说,这份五六千页的报告,给出了几条最重要的信息:从总体上来讲强化了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从科学上进一步确认了人为造成近期的气候变化的确定性;从结论来讲,把路径也说的比以前更加清楚了。
忧心忡忡的人类逐渐认识到,用政治手段遏制碳排放,从而解决气候问题,恐怕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终于在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