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援塞“抗埃”医疗队:点滴诠释责任与担当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戴欣 宋兵责任编辑:黄杨海2015-01-22 16:32

中国军网塞拉利昂1月21日电 当地时间1月21日,由解放军第302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我军第二批援塞医疗队最后21名队员启程飞回北京,虽然很疲惫,但大家却很兴奋,队员们还不时谈论着抗击埃博拉过程中令人难忘的故事和感人的瞬间,回顾着这2个月的不平凡的援塞经历。

生死搭档 将生命托付于战友

还记得警匪电影里的情节吗?警察主角与搭档屡闯难关,生死相依,不离不弃。而在隔离病区这一特殊环境下,在与埃博拉病毒的较量中,医护人员在完成工作也需要相当的默契,有时甚至托付生命。

一次查房,值班医生孙李建和护士霍翠华向往常一样穿戴好防护装备,进入隔离病区。当天留观病人多达31位,但他俩没有丝毫马虎,仍然同塞方护士一起像往常一样十分认真的对每个病人进行问诊检查和发药。不知不觉1个半小时过去了,当给最后一位病人发完药品后,两人才缓缓回到第一缓冲区,殊不知,危险正悄悄降临。

虽然当天在病区的时间较长,但他们并未感到很疲惫,两人互相用喷淋消毒后,开始脱去身上层层防护装备。突然,霍翠华感觉孙李建有些异样,脸色通红,呼吸急促,豆大的汗珠沿着护目镜边缘淌了下来,双腿也开始发颤起来。原来,由在病区体力消耗过大,面部出汗太多,李建的口罩已经湿透,与口鼻紧紧贴在一起,使得他无法正常呼吸。“不好!这是要窒息的节奏。”突如其来的状况,令小霍一时不知所措。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回顾性统计数据显示,在穿上防护装备开展治疗后,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几乎百分之百来自脱去防护装备这一环节。小霍深知,想要挽救战友的生命,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摘掉他脸上的口罩,但这不符合流程,带着污染物的手套很可能成为传播埃博拉病毒的另一杀手。眼看李建下意识的就要自行摘取口罩了,万分焦急的小霍四处环顾,其余光扫到墙角的赛诺士消毒剂。说时迟那时快,她一边示意李建平复情绪,先坐下来, 一边拿起消毒剂,向孙李建的双手猛碰几下,并大喊道“搓手,快,然后摘口罩!”。在小霍的指挥和鼓励下,神志有点恍惚的李建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手消、摘下口罩,恢复了呼吸。

走出隔离区的孙李建充满感激,他常跟中塞医务人员谈起这次经历,他说,是生死搭档关键时刻的出手相救,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

倾注全力 给逝者最后的安慰

“埃博拉病毒凶猛而恐怖,我们没有能力挽救每一个患者的生命,但我们付出真情真意,让他们即使逝去也不留遗憾。”医生张昕的日记这样写到。

1月9日下午四点,塞中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诊疗中心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她穿着制式的军装,马尾辫,英姿飒爽,但眼神里却透着焦急和不安。经自我介绍,值班医生张昕得知她叫瑞贝卡,今年24岁,是塞国政府军某部的一位中士。“医生,请帮帮我,我想见见我的妈妈!”她央求道。原来瑞贝卡的母亲埃里克松是一位埃博拉患者,3天前被转运至我留观诊疗中心,她告诉医生,自己已经1年多没见到母亲了,前天听说母亲感染埃博拉的消息后,请假专程从另一个城市的兵营赶来,就是希望能最后见母亲一面。对于瑞贝卡的要求,张昕非常理解,他告诉瑞贝卡,她母亲病的很重,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离开人间,但医院有规定埃博拉病人不能探视,对于她的请求,他们会想别的办法。如何能完成这个女儿的夙愿?张昕和同事们犯了难。瑞贝卡是肯定是不能进病区的,艾利克松的病房也没有监控探头,她虚弱身体不可能移动到其他地方。张昕灵机一动,想到了刚刚在病区启用的便携的网络摄像头,可以用它拍摄艾里克松的视频带出来啊!但摄像头拍摄还是需要有人操作,塞方医务人员不会用,而中方值班两名人员也只有张昕能够熟练使用。“张医生,你今天已经2次进入病区了,况且你还感冒,不要冒险!”值班护士宋燕劝道。的确,在瑞贝卡来之前,张昕刚刚完成下午的病区查房。这些天,由于中心转型,事情千头万绪,作为医疗队骨干的张昕累病了。“患者随时可能失去生命,今天不进去拍摄,我可能要后悔一辈子。”

当张昕第三次穿上隔离服来到埃里克松的病房时,患者已经奄奄一息,张昕说明来意后,埃里克松老泪纵横,她在塞方护士的搀扶下坐了起来,面对张昕的摄像头她竭尽全力挤出一丝微笑……张昕艰难的按下录制按钮,短短不到1分钟的视频,张昕录了3遍,他很想把患者最好的一面带给她女儿。

当瑞贝卡在视频中上看到母亲的身影时,激动万分,她反反复复看着这段40多秒的视频,眼泪抑制不住的流淌下来。临行,瑞贝卡握着张昕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医疗队员送她到门口。上车前,她突然向大家行了一个标准军礼。“Thanks china medical team!”她激动的说道。 

生死离别 默默坚忍每一刻

经历16个小时的飞行,援塞医疗队的包机终于停靠在了首都机场。队员孙李建的内心异常沉重,即将回国的这几天里他几乎彻夜难眠,因为就在半个月前,他得知了父亲已经去世的噩耗。

李建的父亲患有心脏病,经常住院,而他是家中的独子,长久以来一边忙工作一边照顾生病的父亲。这次医院组建援塞医疗队,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重症监护中心医生,主动请缨奔赴一线。出国前,他对妻子说:“作为一名军医,服从命令是我的责任,家里就靠你了。”

在塞国的日日夜夜,李建是最忙的人,白天进病区,晚上整理病例,每天睡觉超不过5个小时,除此他还承担着班长的职务,忙碌的他有时几天都来不及同家里联系一次。新年前夕,孙爸爸的病情突然加重,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几天后不幸去世。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妻子、母亲和医疗队领导一致决定向他隐瞒实情。家里在每次电话联系时,最常说的话就是:“你爸挺好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亲戚那里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孙李建痛不欲生。但是为了不让队里的战友和家人担心,他强忍着痛苦,装作毫不知情,一天、两天,他像平时一样认真工作,尽心尽力,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十几天过去了,大家竟没有丝毫察觉。

回国的日子临近了,队里开始安排分批次回国的计划,李建被安排在第一批,因为大家希望他能早一点回国,早一点解除隔离回到家中。但李建找到队领导,主动提出留在第二批,他说:“感谢组织的关心,家里的事其实我早已经知道了,自古忠孝难两全,我既然选择了军人这个职业,就无怨无悔。”

生死离别,不思量,自难忘。在异国他乡的抗埃战场,这个普通的军医用他默默的坚忍,诠释着中国军人的担当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