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7年前,军报记者杨学泉在内蒙古边防采访途中遭遇车祸,血洒戈壁,以身殉职。 7年来,戍边官兵没有忘记这块戈壁滩,没有忘记牺牲在边防线上的杨记者。请看——

戈壁滩,那126次深情祭奠

——纪念牺牲在阿拉善边防的杨学泉同志
来源:新闻与成才作者:王士彬责任编辑:雷雨2014-04-03 08:52

从边防回来已有1个多月了,该发的稿子都发了,却总觉得还有一篇稿子不能不写。

话要从今年7月中旬说起,我从北京出发赶往内蒙古阿拉善西部边关采访,心情颇为沉重。

说沉重,倒不是因为要去的地方艰苦。更主要的原因是,7年前5月的一天,我的老站长(军报驻北京军区记者站)杨学泉,也是去同样的地方采访,越野车爆胎,失衡翻转,车上的人多数重伤,唯有他不幸遇难,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荒凉的戈壁大漠。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论证为"生命禁区"的阿拉善,是沙尘暴袭击北京的源头,著名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亘其间。到达阿拉善军分区第二天的上午,我没有歇息便踏上了西部边关路。临行前,司机小王告诉我,我们行车要路过杨记者牺牲的地方,军分区领导还特意为我准备了瓶祭奠杨记者的"沙漠王"酒。听后,我为军分区领导的细心而感动。

吉普车在戈壁滩奔驰,几百公里不见一个人、一棵草、一只鸟,满目沙的海,沙的浪,沙的丘陵,沙的峡谷……离老站长牺牲的地方越来越近,我的心也越揪越紧……

同行的军分区干事马德荣是当年陪同杨记者采访的幸存人员。他介绍说,那年5月,杨记者是在采访途中殉难的,牺牲前的一刻,他还在车上采访某边防团时任团长海力斯……那年,他44岁,风华正茂的年龄。

车子经过7个多小时的颠簸,在一段凹凸不平的沙石路东侧停下。马干事指着眼前一片怪石嶙峋的戈壁滩说,杨记者当年就牺牲在这里。

我向那片土地只看了一眼,就呆呆地怔在那里--那片戈壁滩上,散落着许多空酒瓶,在大漠火辣辣的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

走近看,酒瓶的样式各不相同,有的商标还在,有的已被打成"磨沙"模样。我特意数了数竟有126个之多。司机小王动情地说,这些空酒瓶都是过往的边防军人祭奠杨记者留下的,尽管戈壁大漠的风沙会将酒瓶刮跑、掩埋,但每次路过这里,看到酒瓶子都是那么多。

听着,我心头一热,整了整军装,抬起右臂,庄严地向那片布满空酒瓶的戈壁滩行了个军礼。然后,将"沙漠王"酒打开,缓缓洒向地面,"滋……"白酒瞬间便被滚烫的沙石蒸发干了,扑鼻的醇香在戈壁滩弥漫开来……

这时,一辆从远处驶来的吉普车裹着尘土戛然而至,车门打开,一名中尉手提一瓶白酒走了过来,他先将酒洒在地上,又点燃几支香烟插在地上……我问:"你认识牺牲在这里的人吗?"他摇头说:"不认识,但知道是位解放军报记者,他是为采访边防官兵而牺牲的,我们不能忘记他,每次路过这里,都要带瓶白酒祭奠一下……"

我们纯朴的边防官兵没有忘记杨记者。7年啦,他们一直用这种特有的方式,祭奠从未谋面的殉难记者,凝聚着边防官兵无限情感的126个空酒瓶,无疑就是126次深情的祭奠啊!

告别老站长殉职的地方,吉普车又踏上了征程。车上,马干事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叫李军的士官,在他刚入伍当通信员时,曾陪到连队采访的杨记者住过一宿。当杨记者从聊天中得知他家里生活困难时,当即掏出200元钱塞到他手里,让他寄给家里。谁知,第二天便传来杨记者牺牲的噩耗。小杨难过得两天没有吃下去饭,他亲手叠制出44只精美的纸鹤赶到杨记者牺牲的地方祭奠。从此,每年5月,小杨都要叠出44只纸鹤,以祭奠杨记者44岁永恒的生日。

车子来到某边防团,这是老站长殉难前留宿的最后一站。在团队荣誉室里,至今仍张贴着1993年5月14日的解放军报,上面刊登有老站长殉职前写出的《情洒草原路》的新闻特写,官兵们用毛笔给这篇文章加上了粗粗的"黑边"。一位团领导介绍说:"这篇文章是杨记者生前在团里点着蜡烛写出的,话别时,他还感叹'边防生活环境太艰苦,回去后多写报道为官兵鼓与呼',没想到,这篇文章竟成绝笔,他的心愿未了啊!如今,戍边官兵的生活环境可是大变样了,要是他能亲眼看见边防哨所发生的变化该有多好啊!"

在纯朴戍边人心目中,只要来过大漠戈壁的人,哪怕与他们只吃过一顿饭、谈过一次话,都值得他们永远记着。更何况,老站长把热血与他们洒在了一起,把生命与他们留在了一起!

126次祭奠,也向我捧出一张考卷--今生今世,我该怎样像老站长那样做人做事,该怎样用记者的责任,回报这像戈壁一样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