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只知英雄来自何方,不知他的家人身在何处。西藏那曲牧民多吉一家信守承诺,矢志不渝帮助英烈寻亲找后——

为了一名烈士的53载“回家”路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晏 良 丁露涛责任编辑:雷雨2014-04-02 10:04
每每凝望信物,多吉就响起父亲的遗托。

清明时节雪纷纷。

藏北军民冒着极寒天气,来到海拔近4600米的那曲地区烈士陵园,祭奠长眠于此的数百名英烈。人群中,有一对父子显得很特别:儿子搀扶着头发花白的父亲,踏雪缓缓走向一块墓碑。

老人名叫多吉,68岁,年迈体弱。他和五儿子益西青热从200公里外的乡下赶来,专程祭奠一位烈士。积雪淹没了墓碑上的刻文,偌大的陵园一片苍茫,根本看不出碑林上烈士的英名。多吉从后往前、由左至右数墓,径直走向第十四排、第十三个墓碑。

多吉满含热泪告诉记者,这里安葬着拉萨籍烈士才郎拉加。他和儿子拭去碑上的积雪,果然墓主人的信息与他所说丝毫不差,上书:“才郎拉加烈士之墓,西藏拉萨城郊区。”

谁曾想到,多吉父子与这位烈士素未蒙面,仅是多吉的父亲吉嘎与之相识。然而,他们遵守先辈遗训,单凭一件信物和残缺信息,帮助烈士寻亲找后长达半个多世纪。

交换信物 相互衬托

那曲的冰天雪地,掩埋着一段悲壮历史。

1959年,西藏反动上层组织武装叛乱,硝烟弥漫到藏北高原。当时,吉嘎和才郎拉加为躲避祸乱患难相识,二人对分裂行径恨之入骨,立志追随革命队伍,到部队当翻译,为增进藏汉、军民友谊服务。分别时,他俩交换信物并相互托付:如果将来为国捐躯,一定要帮忙照顾亲人,带领后辈投身军旅、爱党报国。

为有牺牲多壮志。1959年12月,吉嘎还没穿上军装,就在为党送信途中被叛匪迫害。临终前,他将才郎拉加赠送的一枚牛骨头掉坠交到年仅12岁的儿子多吉手上,要他到部队跟着“翻译叔叔”干革命。

那是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叛匪不会放过吉嘎的后人,多吉牢记嘱托、收好信物,机智躲避叛匪耳目,到部队寻找父亲好友。他沿路乞讨,忍冻受饿,历时1年零7个月,终于打听到父亲口中的那位“翻译叔叔”。

苦心寻找,无缘相见。1961年6月6日,担任翻译的才郎拉加在参与平叛时壮烈牺牲,与多吉阴阳两隔。尽管这位“翻译叔叔”已经魂归天国,自己与之非亲非故,但多吉不敢忘记先辈们的相互托付,他决定帮才郎拉加寻找亲人。

少年多吉,仿佛在一夜之间长大了。他考虑到自己身无分文,又不熟悉路况,根本无法远行,便以“才郎拉加侄子”的身份请部队帮忙寻找“叔叔”的至亲。这是部队的职责所系,多吉的诉求很快被受理。

然而,那时部队的档案保存不完整,地方的户籍管理有缺陷,加之藏族群众重名多、流动性大,要想找到烈士亲人绝非易事。时至今日,那曲军分区提供的革命烈士英名录,关于才郎拉加的介绍也很有限:157团3营9连翻译员,家属姓名白玛云清,籍贯拉萨城郊,参加革命时间仅显示到1960年,连月份都无从查起。

部队没有找到才郎拉加的至亲,多吉并未灰心。即使掌握信息不多,明知寻亲困难重重,多吉还是信守承诺,一生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