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虚构派”和“肯定派”的主要观点
承认日军在南京有“屠杀行为”的“少数派”,在日本又被称作“中间派”,他们的观点已在前文涉及,不再重复。矢口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存在,甚至胡言被杀害人数为“零”(如藤冈信胜) 的“虚构派”,能够摆到桌面上的“证据”根本没有任何说服力,也没有一件确凿的史料可信。概括起来大体还是那些老调重弹:
(一) 在南京当时的人口数量上做文章。
关于南京的人口问题,经中外学者的研究和考证,证实当时人口在100 万人左右。但“虚构派”硬说南京人口不过20 万,实在抵赖不了后竟称,如果屠杀30 万人“至少需要两颗原子弹”,而当时日军的武器装备不可能办得到,“即使杀一人用一颗子弹就需要30 万发,当时战略物资短缺,日军岂能为了屠杀百姓而浪费宝贵的武器弹药呢!”
(二) 谎称南京陷落后“大量难民返城,人口急速增加”,说明日军军纪“严明”“, 没有大屠杀”。
田中正明称:“从(1937 年) 12 月到第二年1 月,日军发出16万张‘良民证’,还不包括60 岁以上、10 岁以下的老幼,总人数当在25 万到27 万人”“, 如果有日军的屠杀,南京市民的人口应该减少,但实际上并没有减少,反而急速地增加⋯⋯如果到处是尸体,血流成河,为什么难民还要陆续回到这个恐怖的城市呢?”
(三)“没有任何人目击到尸骨如山”
这里的“任何人”是指参战的日本官兵、战地记者、摄影师、评论员等,称他们中“没有一个人看到屠杀情景”。阿罗健一出版一部《南京事件·48 名日本人的证言》,称他采访过的“48 名日本人中没有一个人看到南京大屠杀”,这正说明他的采访对象是有选择性的,即那些对战败耿耿于怀、至今还津津乐道“大东亚圣战”的顽固派。事实上,证实南京大屠杀确实存在的参战官兵决不在少数,却不在阿罗氏的采访之列。
(四) 东京审判是“凭传闻资料就做了判决,没有任何直接证据”
因为东京审判揭露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这是“虚构派”最为恼火的,所以攻击东京审判是他们的重要手段之一。富士信夫在他的《我所见到的东京审判》一书中,攻击东京审判采纳的证言都是“传闻”“, 完全不可信”,法庭“无视辩护一方提出的证据”等。
(五)“百人斩”是捏造的新闻
“虚构派”强调“, 百人斩”是出于鼓舞士气编造出来的,日本军刀是“工艺品”,不是“实用品”,“不可能斩杀百人”。 又说参与“百人斩”的两个人一个是炮兵一个是副官,不可能参加白刃作战。战后被处刑的向井敏明之女向井千惠子利用特殊的身份,不断撰写文章,甚至利用诉讼手段,为其父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