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凝视雪域“千里眼”
郭超英:1975年10月出生,1994年12月入伍,现为西部战区空军驻藏雷达某旅政治部报道员。2006年以来,有4000余篇作品被空军以上新闻媒体刊发,10余篇在全国全军获奖,其中,作品《天网》2014年在全国边海防风貌摄影展中荣获一等奖,《踏着夏雪上阵地》荣获中国空军摄影展最高奖——蓝天文艺奖,作品《甘巴拉,难说再见》《眸猎千里》《最是离别动情时》入选2017年“强军路上新风采”全军摄影展。先后执行了全军高原陆空联合实兵演习等重大任务,参加了汶川“5.12”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空军试飞员群体全国重大典型等重大宣传任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多次被《解放军报》《空军报》和上级机关评为“优秀通讯员”和“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雪域“千里眼”。郭超英 摄
寒风浸骨,滴水成冰。雪域高原5134米的生命禁区,夜仿佛凝固一般。
冰峰雪岭之上,除了风声,一派沉寂。唯有防风罩中的雷达天线,犹如黑夜里黑色的眼睛,警惕巡视,犀利扫描,在招展的天幕上划过道道星轨……
如此绝美意境需要怎样的摄影技巧才能达成?凝视雪域“千里眼”,我的脑海中倏然涌出这个问号。而与摄影者交流时,这名在西藏军营坚守了24年的二级军士长坦言:“与其说是因为拍摄技巧,不如说是坚持的胜利、探索的成功。”
赴雪山阵地采访途中。郑炯摄
就在今年春节前夕,老兵奔赴雪山之巅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阵地采访。完成了一天的紧张拍摄,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头疼欲裂,出现了间歇性恍惚,但想到上阵地前便计划拍摄高原阵地星轨图,拍出极地坚守的意味,便顶着寒风,踏着冰雪,登上阵地之巅。
一次性成相的星轨图,对拍摄技巧和环境要求极高。之前,老兵只在专业杂志上看过,这是第一次实地操练。方位、构图、光圈、速度……他按照书上介绍的数据细细调试,并将相机摆在平整的雪地上调整好角度。
拍摄星轨图曝光时间长,每拍一张需要一个半小时以上。天渐暗,温度逼近零下30℃,风穿过身体透心凉,雪砾打在脸上刺疼,相机镜头上结了一层冰霜,变焦环也转动不灵活了,老兵生怕冻坏相机,摘下迷彩大衣上的帽子戴在相机上,自己不停在雪地里跑步跺脚取暖。按下快门时,手僵硬得不听使唤。
一次次拍摄,一次次调整。连续两天,老兵白天采访,晚上从19时拍到凌晨,直到拍出雪域“千里眼”的理想神韵。完成拍摄走下阵地时,他冻僵的腿无法打弯。下山后,高原关节炎复发,关节肿胀得无法行走……
“艺术就是情感。”罗丹曾精辟地阐述艺术品成功的秘诀,任何优秀作品都应该展示作者灌注的主观思想感情。我想,老兵正是因为满怀对雪域军营、高原军人和新闻摄影事业的挚烈情感,才拍摄出了这得之不易的撼人画面。
2015年7月,郭超英工作照。陈小月摄
老兵作为登顶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甘巴拉500余次的基层报道员,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促发他对戍边生活细致观察、体验和思考,敏捷地抓住最能反映军营本质又有独特个性的典型形象,运用各种技巧形成一幅幅优秀摄影作品。
“作者的审美视角,让刹那间绽放的人性光辉化为永恒。”国外一名著名摄影编辑评价一幅新闻大片时阐述。我认为,此图的拍摄者恰恰相反,他是将原本永恒的、习以为常的风景,绽放出极致的、璀璨的生命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