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诗和远方”,是啥绊住士官的腿?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刘建伟 赵雷 娄轶斐责任编辑:薛妍
2018-06-29 15:55

“‘一个顶十个’的士官人才走了,能不心疼吗!”走访基层部队,这样的遗憾不是个例。如何留住士官人才、稳定士官队伍,成了各级带兵人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采访中,部队营连主官普遍反映,强军兴军新时代,保持士官队伍的稳定越来越重要。走向“诗和远方”,是啥绊住士官的腿?请关注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的报道——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士官在训练间隙分享训练经验和故事,讲解方法技巧。杨国军

走向“诗和远方”,是啥绊住士官的腿?

——北部战区陆军基层部队保持士官队伍稳定新闻调查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通讯员 赵 雷 娄轶斐

“一个顶十个”的士官人才走了,能不心疼吗

得知第80集团军某旅士官靳洪卿晋升三级军士长命令下来的那一刻,记者也跟着松了口气:这位在军营奋斗16年的老班长,终于可以在军营大舞台继续施展拳脚了。

试想,一个打仗急需、基层想留的士官,倘若因为没有通过高级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而留不下,那得多可惜!

一石激起千层浪。靳洪卿留队了,然而,有关“保持士官队伍稳定”的话题,却成为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一个顶十个’的士官人才走了,能不心疼吗!”采访中,某部领导叹了一口气,说起一件至今让他难以释怀的事儿——

那一年,部队分下来一个晋升高级士官的指标。该部党委从保留人才的角度把符合条件的两名士官都报到了上级,恳请特事特办,全都保留。

然而,因名额有限,只有某新型工程装备操作手、三级军士长杨文强晋升二级军士长留队了,而被誉为“爆破之王”的四级军士长李忠祥却含泪离开了军营。

走访基层部队,这样的遗憾不是个例。如何留住士官人才、稳定士官队伍,成了各级带兵人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军队越是现代化,越需要造就一支稳定的士官队伍

采访中,部队营连主官普遍反映,强军兴军新时代,保持士官队伍的稳定越来越重要。

“士官们有的唯恐留不下,有的担心走不了!”第79集团军领导表示,造成士官队伍不稳定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那么,都是士官,为啥会有不同的选择?

“按现行规定,16年,是大多数士官军旅生涯的‘终点站’。”某合成旅士官、代理排长刘洋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部队只有两个高级士官编制,而他所在营有20多个同年度士官,竞争非常激烈,况且不管自己干得咋样,仅“没有经过两年以上的正规院校培训”这一条选晋 “硬杠杠”就把不少士官卡死了。

“不是不想留,是真不好留!”在某旅上士白廷凯看来,“16”这个数字就好像灰姑娘舞会上的“12点钟声”,钟声一响,老班长们戴着大红花,伴着锣鼓声,就走了。

个别基层士官“吐槽”:“啥都不怕,就怕在部队闷头干了十几年,抬头一看还得回到地方接着低头干。”

“这些宝贵的士官人才,受诸多现实因素制约,在正值战斗力的‘黄金阶段’脱下军装,对部队是一种巨大损失。”北部战区陆军兵员和文职人员处处长闫雪华坦言。

大凡从军营走过来的人都懂得,军人的牺牲奉献是多维的,包括军人自己、家庭和子女成长的牺牲奉献。

某旅上士吴迪为了在部队长干,动员对象到驻地安家。结果结婚不到半年,部队却移防千里之外。小吴妻子刚开始还能熬过两地分居的生活,可怀孕后感觉力不从心,几次给吴迪打电话:“不行年底就赶紧回来吧!”渐渐地,内疚心和责任感犹如两个重叠的影子,在吴迪胸中汇到了一起。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面对无依无靠的妻子,吴迪把这话咽进了肚里。

调查发现,基层已婚士官大多是上有老、下有小,既处在“建功立业的黄金期”,又处在“家庭困难的多发期”。家属就业难、家庭住房难、孩子上学难、赡养父母难等实际问题,使一些基层士官很难把心思全部用在工作上。

“部队的基础在基层,基层的基础在士官。”某旅旅长韩光明认为,当前“初级士官忧晋级,中级士官忧转业,大龄士官忧婚期,已婚士官忧团圆”等现象必须引起各级重视,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必然影响士官队伍的稳定,继而影响基层建设发展和部队战斗力。

诚然如此。有时让征战大军疲惫的,不是眼前的高山,而是鞋里的沙土。

士官们更看重“今天的机会和明天的希望”

士官,是战士身边的“官”,军官跟前的“士”,论身份亦兵亦“官”、论工资待遇不高不低、论个人发展还需“边干边看”……

面对这个特殊群体,各级组织和领导如何紧扣特点、遵循规律管好士官队伍、激发工作动力?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采访中,某旅政委邹文强深有感触地说,支点决定力量,据此考量士官队伍,给予他们机会和舞台,激发出来的潜能也将是巨大的,“留住心才能留住人”。

某旅上士王本强原来是机关兵,下到修理连后,原打算混两年就退伍。谁知一下连,连队就积极培养他学习修车技术,感激连队给自己学技术的机会,王本强发挥出文化特长,包揽了连队的板报工作。指导员见他还喜欢写写画画,又把连队的一间空房子腾给他做“创作室”。这下,王本强有了成就感,又主动担任连队的思想骨干。原本打算退伍的他,年底主动选取了上士。

人顺其心,则百事俱举。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梁永刚对此感触颇深:“士官纠结的,其实是许多‘是’与‘否’。”追梦是否有舞台、前途是否有奔头、价值是否能实现……组织需要明确答复他们的,其实也正是这些“是”与“否”。

前不久,某旅在士官队伍中进行问卷调查,“答案”令人深思:婚后家在驻地的,只想每月能回家两次,不随意取消;两地分居的,只想每年能休假两次,不中途召回;未婚对象在驻地的,只想每周请假外出一次,不被“卡”比例;异地恋的,只想手机每天休息时能使用,不搞“土规定”……

这些要求过分吗?很难满足吗?“答卷”引发该旅领导深思:如何打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是稳定士官队伍一个重要的砝码。

“也要尝试打破死板的条条框框。”不少基层领导谈到,一些单位受指标限制,关键岗位留不下人,而有的单位有指标却没有人才,建议打破平均主义,跨建制选取。诚如一位机关同志所说:“只考虑让士官服从条条框框,不考虑这些条条框框是否合理,总在自己绊自己的腿,这是多年来形成的一种落后的思维定式。”

这种人才使用的“绊腿现象”,不仅仅是一两个人才的浪费问题,而是整个军营大批士官人才亟待解决的课题。

“莫让观念绊了腿。”某旅政委刘海涛建议,保持士官队伍稳定是一项长期任务,应该从机械的“兵员分配”尽快转到灵活的“量才适用”资源配置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军现有士官人才资源优势。

参与指挥编组作业,标绘营连作战决心图……走进某旅训练场,记者看到,这些以往分队军官研练的指挥课目,如今已成为指挥士官的“必修课”。

有人说,“战士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上干部。”但如今,在很多战士看来,“士官长”“士官参谋”也是对士官综合素质的高度认可。采访中,记者听说,不少担任“士官长”的士官回家探亲或相亲,“士官长”都是他们闪亮的开场白。

“士官们更看重‘今天的机会和明天的希望’,更期许的是拥有‘诗和远方’!”许多部队领导建议说,面向未来,士官群体的职业化道路也应该加快探索和筹划。

“没有高素质的士兵,就没有高素质的军队。”听着来自基层的声音,记者心潮起伏: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化,士官的舞台一定会更广阔,未来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