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在我的记忆中她是不会写信的,每每求助于人。所以从我读小学三年级时起,便开始替母亲写信。那时,母亲总是边干着手里的活计边口述,我则趴在小饭桌上一笔一划地写,当时不会写的字很多,只得一次次地查字典,或者干脆用拼音代替,偶尔母亲说上一两句方言,更不知要费多少周折才能把话写清楚。
2004年,我参军入伍。远离家乡亲人,家信成了我思念之心的解药,每封来信都要展读良久,直至了然于胸。当然,母亲的信仍是姐姐代写的。
转士官后第一次探亲回家,母亲拉着我的手说这说那,我才知道她的遗憾:“我就是不会写信,好多话只好攒着等你回来再说。”于是我顺口安慰道:“那您就自己给我写嘛,想什么就写什么,写成什么样儿我都愿意看。”
没想到我无意中的话,母亲竟当真了。假期过后,我返回部队,第一件事自然是写信报平安,因为远方有父母的牵挂。忽然有一天,我接到一封信,望着信封上那虽歪歪扭扭但又极认真的陌生字体,我很疑惑。打开一看,竟是母亲写的,我又惊又喜。尽管信里错字夹杂着繁体字,连“提笔忘字”都写成“提笔望字”了,话语也不太连贯,我却读得泪水盈眶。朦胧中我仿佛看到了躬耕劳作一天的母亲,在深夜里戴着老花镜吃力地写信的情景,灯光下她花白的头发在闪亮。
我立即给母亲复信,告诉她,她的意思我全能明白,字也写得极有力量。母亲好像受到了鼓励,信也写得勤起来。在她以后的来信中,我得知母亲的第一封信竟是用三天时间才写成的。我真难以想象,母亲用了怎样的耐心和毅力,才完成这件对她来说太不容易却太有意义的事。开始时母亲的信写得极琐碎,诸如家里的玉米长得怎样,小羊羔如何淘气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的信渐渐成形,时而谈及人生、工作,也能给我讲一番大道理,让我深受教育;时而也能幽默一下,让我笑意盈盈……
茫茫军旅路,已在我脚下延伸了十几个春秋,母亲的信一直陪伴着我。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每当我捧起母亲的信时,就有深深的眷恋攫住我的心头,浓浓的温情涌遍我的全身,莫大的力量鼓励着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