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们更看重“今天的机会和明天的希望”
士官,是战士身边的“官”,军官跟前的“士”,论身份亦兵亦“官”、论工资待遇不高不低、论个人发展还需“边干边看”……
面对这个特殊群体,各级组织和领导如何紧扣特点、遵循规律管好士官队伍、激发工作动力?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采访中,某旅政委邹文强深有感触地说,支点决定力量,据此考量士官队伍,给予他们机会和舞台,激发出来的潜能也将是巨大的,“留住心才能留住人”。
某旅上士王本强原来是机关兵,下到修理连后,原打算混两年就退伍。谁知一下连,连队就积极培养他学习修车技术,感激连队给自己学技术的机会,王本强发挥出文化特长,包揽了连队的板报工作。指导员见他还喜欢写写画画,又把连队的一间空房子腾给他做“创作室”。这下,王本强有了成就感,又主动担任连队的思想骨干。原本打算退伍的他,年底主动选取了上士。
人顺其心,则百事俱举。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梁永刚对此感触颇深:“士官纠结的,其实是许多‘是’与‘否’。”追梦是否有舞台、前途是否有奔头、价值是否能实现……组织需要明确答复他们的,其实也正是这些“是”与“否”。
前不久,某旅在士官队伍中进行问卷调查,“答案”令人深思:婚后家在驻地的,只想每月能回家两次,不随意取消;两地分居的,只想每年能休假两次,不中途召回;未婚对象在驻地的,只想每周请假外出一次,不被“卡”比例;异地恋的,只想手机每天休息时能使用,不搞“土规定”……
这些要求过分吗?很难满足吗?“答卷”引发该旅领导深思:如何打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是稳定士官队伍一个重要的砝码。
“也要尝试打破死板的条条框框。”不少基层领导谈到,一些单位受指标限制,关键岗位留不下人,而有的单位有指标却没有人才,建议打破平均主义,跨建制选取。诚如一位机关同志所说:“只考虑让士官服从条条框框,不考虑这些条条框框是否合理,总在自己绊自己的腿,这是多年来形成的一种落后的思维定式。”
这种人才使用的“绊腿现象”,不仅仅是一两个人才的浪费问题,而是整个军营大批士官人才亟待解决的课题。
“莫让观念绊了腿。”某旅政委刘海涛建议,保持士官队伍稳定是一项长期任务,应该从机械的“兵员分配”尽快转到灵活的“量才适用”资源配置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军现有士官人才资源优势。
参与指挥编组作业,标绘营连作战决心图……走进某旅训练场,记者看到,这些以往分队军官研练的指挥课目,如今已成为指挥士官的“必修课”。
有人说,“战士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上干部。”但如今,在很多战士看来,“士官长”“士官参谋”也是对士官综合素质的高度认可。采访中,记者听说,不少担任“士官长”的士官回家探亲或相亲,“士官长”都是他们闪亮的开场白。
“士官们更看重‘今天的机会和明天的希望’,更期许的是拥有‘诗和远方’!”许多部队领导建议说,面向未来,士官群体的职业化道路也应该加快探索和筹划。
“没有高素质的士兵,就没有高素质的军队。”听着来自基层的声音,记者心潮起伏: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化,士官的舞台一定会更广阔,未来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