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五
优抚保障和安置工作五落实
核心: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增强双拥工作保障力。
【全面落实优抚政策】优抚抚恤标准每年以20%的幅度实现自然增长,全市优抚对象优待面保持100%,年足额兑现优待金1.3亿元。
【全面落实安置政策】全市66名转业干部安置到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安置率达100%;安置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515名,安置率达98%;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达到10000元/年;为715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发放一次性补助金1237万元,并免费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妥善解决退役士兵安置的遗留问题。
【全面落实关爱功臣政策】全市重点优抚对象纳入低保实行双重保障,医疗报销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一至六级优抚对象住院费全额报销,“三属”和在乡复员军人在定点医院住院补助比例达100%;补助危房改造资金2000万元优先解决了670户农村优抚对象的住房困难;参战、涉核人员生活补贴标准逐年提高;投资200万元修建的西宁光荣院被授予全国文明优抚事业单位。
【全面落实军队复员干部各项待遇】复员干部医疗保险缴纳、养老保险接续、住房保障、生活困难救助、冬季取暖补助等待遇得到有效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五是全面落实为自主择业军官、退休士官和无军籍职工服务的各项工作。接收移交地方的自主择业军官80人,退休士官31人,接收安置军队无军籍职工283名。
做法六
基层双拥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核心:全民参与、共建共筑,增强双拥工作向心力。
【大力开展双拥“七个一”行动】军民共建单位每年分别组织开展一次“军事日”体验观摩活动、一次为“退役老兵送行”活动、一次入伍新兵参观市容市貌活动、一次征兵宣传月活动、一次军民联欢活动、一次走访慰问部队活动、一次征求意见活动,实现共建共赢。
【广泛开展双拥“八进”活动】把双拥工作进军营、进企业、进学校、进村镇、进街道、进社区、进寺院、进家庭的“八进”活动纳入实绩考评和工作督查的重要内容。各乡镇和城市社区建立了以“创新领导机制、创新服务机制、创新共建机制”为基础,以宣传拥军优属政策、构建治安联防网络、建设环境优美环境、关爱孤残鳏寡群体等为方式的“3+N”双拥工作格局,形成了军、警、民共建共育、互动互联,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双拥活动新模式。
【军地积极参与“五大专题行动”】军民共建单位全部把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军人道德规范》纳入了共建公约,建立了“道德讲堂”。部队官兵和群众积极参与了“让行为与夏都同美”全民学礼仪、讲环保、守秩序、讲诚信、传爱心等五大共建文明城市专题行动和“创文明城·做文明人”签名活动。
【驻军主动承接“四项军训”】各部队承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军训、大中专院校新生军训、新招录警务人员军训、中小学生军训180余次、12.7万人(次),不同层面的军训已成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拥工作四大经验体会—
经验体会一:领导重视,全民参与是加强双拥工作的关键所在。双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化领导力量,靠实责任,齐抓共管,共筑共建,才能保证整个活动协调运转,扎实推进。
经验体会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做好双拥工作的永恒主题。双拥工作是新形势下稳定社会、繁荣经济,富国强兵、长治久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围绕发展抓双拥,抓好双拥促发展,才能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经验体会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形成双拥工作特色的重要途径。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创新双拥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措施,找准工作抓手,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创造新经验,走出新路子。
经验体会四:落实政策,办好实事是提高双拥工作成效的根本保证。双拥工作不仅要放在心上、挂在嘴上,更要舍得投入、舍得花钱,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切实增强双拥工作的感染力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