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共和国最年轻的一片土地。这里不仅有亚洲最大湿地,全国第二大油田,同样也是一片崇军尚武的热土,古有闻名中外的“兵圣”孙武,近有垂名青史的山东省最早的4个农村党支部之一——刘集支部。近年来,伴随着新兴城市经济腾飞,东营军地用真情创造了社会化拥军、军民融合发展等独创的“东营样本”双拥新模式,谱写了新时代双拥新篇章。
凝聚社会民众之力,拓展社会化拥军新路
八一前夕,东营市委、市政府收到了驻地部队的感谢信,盛赞拥军活动“齐鲁大地军民鱼水情深,双拥共建之花根深叶茂”。
“东营市社会化拥军的创新之举,发轫于一次军地走访调研活动”谈起社会化拥军工作,东营军分区政委何学民感慨地说。2009年初,两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的东营市领导,带着真诚走访了驻地的16个“小散远”部队,问询官兵对拥军新诉求,寻求创新拥军新举措。调研回来后,全市军民合力开展“爱民固边大走访、拥军强基送真情”活动,打造独具东营特色的“拥军品牌”。
“拥军强基送真情”活动恰似一缕春风,激活了东营市社会化拥军的一池春水。“电力彩虹进军营”为驻地部队送来了“普惠”光明;“好米好面送军营”让官兵品尝到了“营养快线”;“免费拥军专线”让军人军属搭乘上了便捷的“绿色通道”;片片《法律援助绿卡》架起了军地“连心桥”;“十送十进”活动,让驻守边疆哨卡的东营籍战士享受着家乡用法情编织起的祥云、蓝天。广大驻军官兵沐浴着“民间拥军、企业拥军、行业拥军、社区拥军、慈善拥军”的惠风,掀起了信息化大练兵的热潮。
创新共享服务机制,提高优抚对象幸福指数
在革命战争年代,东营市涌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上战场”踊跃参军参战的动人场面,也留下许多军烈属和优抚对象。2009年底,东营市的重点优抚对象达1.36万人,高于全国全省比例。
“饮水当思源,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他们。”为让老功臣们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快捷服务,市民政局与山东大学联合研发出了“东营市民政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优抚信息管理一站式服务平台;制定完善了《东营市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等12个规范性文件;建立了优抚对象医疗定额补助、大病救助机制一站式及时结算服务程序;启动了“爱心住房”基金,使420多名老八路、老复退军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康楼”和生活设施齐全的“光荣屋”。
针对退役士兵、随军家属、军人子女入学和军队退休干部等在接收安置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东营军地有关部门登门问计,调研论证,创造性地提出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实行择优选岗,退役士兵安置实行多项选择,随军家属安置实行分类保障,军人子女入学安置实行优先办理,军队退休干部安置实行跟进服务”的“五项安置”模式。近3年,全市妥善安置转业干部116人,随军家属91人,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5413人,优先安置军人子女入学217名,17名军人子女在中考时享受加分优惠待遇。
推进融合发展战略,力促富民强兵并蒂绽放
随着“黄蓝”战略深入推进,东营市成为山东省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跃居全省前列,为推进部队战斗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东营市积极把区位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军民融合发展的资源优势。
东营市历届领导秉承着“凡是涉及部队建设的事带着真情办,凡涉及国防建设的事特事特办”的理念,聚焦强军抓拥军,服务打赢求实效。地处青岛市的山东省边防总队因驻地地幅狭小,无法满足部队训练保障需要,经多次考察论证,确定选址落户东营市。2013年1月,该基地营区迁建报告申递到市委后,市委常委会将部队征地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要求国土局、规划局等有关职能部门简化程序,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训练基地迁址新建用地的办理。
既要拥军惠军,又要利民富民,推进军民互利融合发展。东营市建立“科技拥军农艺实验基地”和“国防科技基地”,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步入军品研发和生产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打造军工产品,犹如一部高效引擎,驱动着东营4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发展,使其在实现自身跨越发展的同时,也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提供了技术和物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