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伴随着雄壮豪迈的抗日歌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敌后广大军民克服极端困难,使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犹如一把把尖刀,牢牢插进敌人的胸膛。

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
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坚实依托
抗战初期,常会见到这样一幕:国民党军从正面战场上节节后撤,八路军、新四军则一路疾行挺进敌后。
所谓敌后,其实就是迎敌而上。1938年上半年,这一幕在晋西南再次上演,随着日军发动猛烈进攻,国民党军第二战区阎锡山部向晋南和黄河以西败退,而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则开展游击战争,收复了隰县、蒲县等地,在16个县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
早在1937年8月,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就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定,即: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和扩大人民军队,打败日本侵略者。
人民军队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迅速行动。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八路军和党领导的山西新军分别在敌后战略展开,开辟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在冀西阜平成立。此后,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在敌后遍地开花,在抗日战争期间共建立了19块根据地,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拥有近1亿人口。这19块根据地宛如一把把尖刀,深深地、牢牢地插进敌人的胸膛,让日本侵略者看得见却吃不下,还常被肉中刺扎疼。
以抗日根据地为重要依托,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在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重要因素。
豆选、三三制、减租减息、精兵简政
军民同心使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沃土
1939年7月,八路军进驻山西武乡县砖壁村,官兵们帮助村民推碾滚磨,亲如一家。而就在前一年,国民党第三军军长曾万钟也曾率部来过砖壁村。那一次,国民党军抓鸡杀狗,掠财夺物……
于是,在华北农村常出现这样的景象:其他军队来到,村民全部上山躲藏;当八路军来到后,家家户户烧火做饭笑脸相迎。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疯狂发动“扫荡”“清乡”“蚕食”;从1940年11月起,国民政府军政部停发八路军薪饷、弹药、被服等物资,并继续以数十万军队对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实行包围和封锁。困境中,共产党坚持紧紧依靠人民、发动人民、争取人民,使抗日根据地成为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沃土。
当时抗日根据地有句顺口溜:“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做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根据当时农村群众大都不识字的情况,我党推行了这种极富创意的草根做法——“豆选”。这种选举形式保证了民主权利的有效行使,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方针在政权问题上的具体体现。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选举的边区政府18名委员中,有7名共产党员,略超过1/3,徐特立当即申请退出。经大会通过,由一名党外人士递补。共产党“很愿意大公无私做到精诚团结”,从政治上调节了各阶级、各党派的相互关系,为敌后抗战度过极端艰苦的阶段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敌后抗日根据地还及时调整土地政策,实行减租减息,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八路军第359旅把荒芜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通过“精兵简政”,扭转了根据地“鱼大水小”“头重脚轻”的状况,减轻了人民负担,使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更适合游击战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