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吃蟹如何鉴别及注意三个“不吃”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作者:姜猛 吕福顺责任编辑:柴潇
2016-08-24 15:26

唐代诗人李白曾赞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秋天来临“西风响,蟹脚痒,金秋正好吃蟹黄。”大闸蟹俗称“清水大闸蟹”,是河蟹的一种。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漫长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最鲜美。一般来说,大闸蟹特指长江系的中华绒螯蟹。

秋季正是蟹肥时,螃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食的佳品。但螃蟹喜食小生物、水草及腐烂动物,蟹的体表、鳃部和胃肠道均沾满了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食用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如果吃蟹不注意卫生,就会使人致病甚至中毒。所以食用时一定要注意三个“不吃”。

一、不吃生蟹

有人喜欢生吃蟹肉,这种吃法对人体有害。螃蟹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之一,生吃螃蟹会感染肺吸虫,且螃蟹以腐败物质为食,其肠胃内有大量的病菌和毒素,生吃易引起中毒。

二、不吃内脏

买来生蟹后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烹调方法,无论何种吃法,在蒸煮前除洗净去污外,还要做到三除,就是要除去蟹腮、蟹胃和蟹心等内脏。蟹腮长在蟹体两侧,呈条状排列,形如眉毛,是蟹的呼吸器官,其上有病菌和脏物;蟹胃位于蟹体前半部,内有大量污泥和病菌;蟹心紧连蟹胃位于蟹黄中间,味涩,也应除去。

三、不与柿子同食

古医书记载:“凡柿同蟹食,令人腹作泻。”蟹和柿都属寒凉之物,同时进食过量容易引致不适。按现代医学的观点,蟹含丰富蛋白质,而柿的鞣酸很多,两者同吃,会凝固硬化。烹蟹时可稍用调料,调料中必须加新鲜姜末,生姜具有温中散寒解毒功效;吃蟹时,有些人喜欢喝一点酒,其实也是借酒的温辛来解蟹的寒气;吃蟹后如感到肠胃不适,可用姜数片煮水,趁热饮下,有暖胃功效。

现引种到各大湖区都有培育养殖。过去大闸蟹在长江口近海产苗,长成幼蟹后,逆长江洄游,生长在长江下游一带的湖河港汊中。阳澄湖边有一个村庄叫莲花村,靠养殖阳澄湖大闸蟹为生。阳澄湖大闸蟹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

正宗长江区系中华绒螯蟹,由于水域生态优良,有甲壳脆面坚,肢体肌肉丰满,个体硕大的特点。更以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膏腴丰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享誉海内外。

另外一种因其两只大螯上有绒如毛,故崇明人称之为“老毛蟹”。它的出身地就在崇明岛的长江口水域。世界上各大江湖中,共有300多种螃蟹,其中可供食用的大约20来种,而最负盛名的要数中国的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每到入冬时节纷纷游至崇明岛附近水域,咸淡水交接的地方繁衍后代,然后蟹苗会被崇明岛的渔民们捕捞上岛,蟹农们将小蟹养到纽扣大,叫做扣蟹。

扣蟹在后续的生长过程中会挑选各自适合自己生长发育的水生环境,其中因阳澄湖独特的水域特性,培育的大闸蟹堪称“蟹中之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