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体诊疗计划的制定过程
整体诊疗计划的制定的全部过程包括收集资料、诊断以及制定治疗计划。
收集资料
资料的收集包括询问病史、临床检查、辅助检查、其他诊断方法等内容。询问病史要注意全面了解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不能局限于口腔疾病,还要着重了解全身问题,如糖尿病、过敏、血液疾病、传染性疾病以及用药情况等。临床检查包括口腔卫生状况、牙体、牙周组织、软组织、口颌系统功能等方面的检查,其中口腔卫生状况、功能检查(如张闭口功能、关节弹响等)是比较容易忽视的,容易影响治疗效果,为医疗纠纷带来隐患。
诊断
整体诊疗中的诊断并不是单一的诊断,而是综合全面的诊断,其应包含口颌系统各个方面,如牙周疾病(牙龈炎、牙周炎等)、牙体疾病(龋病、牙髓炎等);牙列缺损(肯氏第一类、肯氏第二类等);关节疾病(颞下颌关节紊乱、关节强直等)……
制定治疗计划
与患者沟通后,在制定治疗计划时,医师要①提出合理治疗顺序;②优先考虑紧急情况;③预防性处理致病因素;④保持良好医患联系;⑤治疗后健康教育和口腔维护。切实可行的治疗计划需要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如孕妇、全身疾病(癌症、糖尿病、血液病)、是否耐受等;认知水平及需求;时间和经济能力,从而合理安排就诊次序和时间,达到高效、经济的诊疗。
整体诊疗过程,要在患者理解的基础上,对所有的口腔疾病进行彻底治疗,达到健康、功能、美观并存的治疗结果。同时,医师要教给患者科学的口腔保健方法,合理安排复诊检查时间,做到定期维护。另外,值得强调的是,治疗以后的患者回访、健康维护,口腔保健知识的及时传播,对于医师维持患者群以及保持良好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整体诊疗计划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陈教授指出,医疗风险是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结果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具有客观性、永恒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医疗风险是不可控的,其不等于医疗过错,但医疗风险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医疗过错的发生,因此所有治疗都要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意义
风险评估的意义在于通过分析与疾病有关的不利因素,使医师分辨患者个体对临床治疗的反应性和危险性,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疾病治疗方案。医师在识别风险、判断风险程度,确定风险处理的优先顺序后,更能制定合理完善的治疗计划,同时让患者了解和配合治疗。风险评估包含患者条件、全身状况、局部因素三个方面。
整体治疗的效果评价
陈教授表示,整体治疗效果的评价应包含牙周及根尖周组织形态、修复体及充填状态以及功能评价。
牙周及根尖周组织形态:包括患者主观症状(咬合痛、胀痛、牙齿松动)、临床检查(探痛、叩痛、压痛、窦道窦口、牙周溢脓、松动度)、X线片(牙周膜间隙、根尖周阴影)等。
修复体及充填状态:包括边缘密合性、邻接关系、咬合关系、形态色泽、基牙状态等。
功能评价:包括张口度、关节活动状态、开口型、关节肌肉状态、咀嚼效率、早接触等。
整体治疗中的健康维护
陈教授特别强调,整体治疗中的健康维护是非常重要的。健康维护包含两方面内容:患者自身维护、专业维护。
个人口腔卫生维护有刷牙、牙线、舌部清洁、口腔冲洗、牙膏、漱口水等。
专业性口腔保健预防包括专业洁牙、牙周维护治疗、局部氟化物防治措施、窝沟封闭、颌面磨耗与牙合创伤的咬合板防治、牙牙合畸形的早期预防、特殊患者的口腔健康及疾病的保健预防、周期性口腔保健、预防检查评估与计划修订、饮食咨询等,可以根据患者状况选择几项进行组合。
总结
整体诊疗的计划与实施,需要医师在“口颌系统”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口腔检查、计划制定、沟通解释、风险评估,实施治疗计划并进行效果评价和健康维护。
口腔整体诊疗是一个长期、多样性、综合性的过程,要求患者对治疗保持整体性、连续性,从而发现适合自己的口腔医师;要求医师有全面的学术理念和医疗技术,提高自身素质,为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科学、人性化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