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天旋地转?可能是耳石“淘气”脱位啦

来源:空军总医院作者:刘红巾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6-06-23 14:22

耳石症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和水平或旋转性眼震,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耳石症是由内耳椭圆囊斑和球囊斑表面的小颗粒,成分是碳酸钙粒脱落引起眩晕。因供血差等各种原因,耳石会脱离原来位置,滚到半规管里,称为耳石脱位。当头部运动时,耳石会在半规管造成淋巴液不正常流动,产生眩晕,常不会超过一分钟,特别是头转某一个方向才会,也称为良性阵发性姿势性眩晕。所谓良性,就是可治疗、可自愈;所谓阵发性、位置性,是指头晕的发作时间短暂,并且与头颈转动有关。患者头部转动到某一位置时出现短暂旋转性眩晕。最常见的是从床上坐起、躺下、左右翻身、弯腰以及抬头时出现眩晕,当头部位置固定后眩晕会好转。采取眩晕诱发体位时,患者会出现眼球旋转性或水平性震颤。眩晕时可伴有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语言和行走障碍。病情多可在数周或数月内自行缓解,个别患者也可持续数年。很多患者不了解这种疾病,以为得了大病,造成不必要的担心。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请及时到医院进行就诊,在检查过程中如果确诊是耳石症,当时可复位,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处理方法:

耳石复位术,依病人个别的情形,请病人做某种姿势后,调整头的方向,让耳石回复原来位置。

对于容易晕眩的病人,也可以尝试前庭康复治疗,像走直线,头部向右,或头部向左;或是依阿拉伯数字8的字形走路,还是练习倒退走,或脚跟碰脚尖,都有助恢复平衡感。

不主张一晕就用抑制性药,如安定,眩晕停、乘晕宁、非那根等,不利于前庭康复,容易留下后遗症,甚至发展成慢性主观性头晕。

耳石复位术

1952年Dix和Hallpike首次详细描述该病和提出体位复位手法;1992年Epley根据管石症理论提出单次手法复位法,迄今仍为BPPV最重要的复位手法;体位复位法,或称耳石手法复位法,发展到今日最常用的有二种,即:管石解脱法和管石复位法。

管石解脱法(Liberatory or Semont maneuver)

1988年Semont A.等详细描述了现在被称之为“管石解脱”或“Semont操作”的方法。从理论上讲,这种运动能使耳石尽快的脱离壶腹嵴顶,可用于前后垂直半规管BPPV嵴顶结石症的治疗。因操作速度要求较快,对老年及有颈背疾患的患者有所限制或相对禁忌。

管石解脱法具体做法如下:

1. 患者端坐于检查床上,头部向健侧转动45°。

2. 检查者站在患者身前或身后,紧扶其头部,嘱其快速向患侧侧卧,面向下(向健侧)转45°,保持此位置1-2min。此时管石因重力作用移向半规管最下方,引起嵴顶向下偏斜,诱导出典型的BPPV发作,出现向地方向的眼震,观察眼震直至消失。扶患者快速坐起并立即转向对侧侧卧,头下转45°并面部朝下,保持此位置1-2min,此时管石移向半规管总角出口处,内淋巴液流动再次造成壶腹嵴顶偏斜,出现向上方的眼震。

3. 嘱患者缓慢回到坐位,此时管石回入椭圆囊内。操作完毕眼震若仍存在,应再重复一遍。

管石(微粒)复位法

管石(微粒)复位法由美国波特兰耳科诊所Epley博士于1980年提出,此方法几经改进并享有不同名称:管石复位操作(CRP);管石复位操作(CRM);Epley操作或手法等。管石复位法的理论依据基于半规管管石症学说,复位目的是借助于时间控制的头位活动,使管石靠自身重力作用逐步位移出前后半规管总角,回到椭圆囊,进而消除耳石对半规管壶腹嵴胶顶的液体动力学作用。大量临床报道证实该复位法的成功率在90%左右(Desmond A.L. and Touchette D.A.1988; Epley J.M.,1992;Lynn S.,et al.,Parnes L.S. and Robichaud J.,1997), 效果显著并较习服法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

改良Epley操作:

1. 患者端坐于治疗台上,头部向患侧转动45°并保持此位置,然后嘱患者快速向后仰卧,使患者垂直向下,头颈部后仰与床位水平线成20°角,保持此位30秒,观察眩晕及眼震直到消失。

2. 保持头颈后仰与床位水平线成20°角,将头转向对侧90°并保持此位30秒。

3. 头颈与躯干同时向健侧翻转90°并使脸朝下与地面成45°角(此时相当于头部转向健侧达135°),保持此位30秒。

4. 将患者缓慢扶起,下颔微屈并保持头转向健侧耳。

Herdman S.L.(2001)对解脱法与复位法作了比较后认为,前者对移除沉积于壶腹嵴顶的微粒更有效,后者则更能溶解半规管中的漂浮微粒,但两者之间的疗效并无显著性差异。

总之,耳石症是良性病,可手法治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