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22日电(程建明、王铁刚)中国海军近年来在潜水医学保障与装备技术、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海上特殊环境监测与医学防护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助力海军走向远海大洋。
在潜水医学保障与装备技术方面,中国海军先后制定出空气、氦氧潜水减压表和空气潜水减压病治疗表,并应用于勘察“跃进号”远洋万吨沉船、南京长江大桥水下工程等工作中;2002年,在实验室完成了153米快速上浮脱险;2010年在实验室中完成了480m氦氧饱和-493m巡回潜水,2015年在实际中完成了海上300m氦氧饱和-330.2m巡回潜水;针对潜水疾病防治,率先提出慢性减压病的新论断,采用常压吸氧、高压氧治疗、药物、液体复苏等技术手段来治疗减压病;研制出潜水服、呼吸器、脱险服、便携式加压舱、移动式救生钟等专用保障装备。
在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方面,中国海军通过舰艇救护所、编队救护所、救护直升机、医院船等,构建了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治疗、专科治疗的四级救治体系,特别是根据海上救护需求,开展专用卫生船舶设计,建造了拥有300张床位的“和平方舟”号医院船。2010年至今,这艘船先后6次走出国门,远赴29个国家执行多项军事交流和医疗服务救援任务,已成为中国人民传播和平、连接友谊的重要载体。
在海上特殊环境监测与医学防护方面,中国海军针对舰艇环境,开展了舰艇物理、化学、生物等对艇员健康影响的研究,建立了由有害气体、噪声、核辐射等系列环境标准构成的舰艇环境卫生学标准体系,并研制了多种气体监测、净化装备,同时在昼夜节律与作息制度、环境综合色彩应用、长航生理心理变化规律、人机界面交互等方面开展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