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被维吾尔族群众称为新疆的“白求恩”

来源:军报记者-中部战区作者:刘会宾 记者周远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6-06-21 15:14

救命之恩是任何人都难以忘怀的。2014年底,亚森伊明砌墙时不慎砸断了腿,被送到和田县医院救治。在这里对口帮扶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骨三科主任冯志军为他做了详细检查,诊断为右侧股骨颈骨折,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

听说要做手术,亚森伊明的眉头拧成个大疙瘩:“两万多块钱的手术费,得挣半辈子。”他准备放弃治疗,回家养着。

“如果不手术,只能躺在床上,自己遭罪,家人受累。”冯志军拦住他,说:“先住院,咱们一起想办法。”随后,他打通电话,向医院领导作了汇报。不到三天时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医护人员捐款2万多元,凑足了手术费,还为亚森伊明购买了髋关节假体,派专人送到和田县。几天后,冯志军为亚森伊明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3天后,亚森伊明就能下地行走了。

在这次救助中,县医院外二科主任甫拉提受益匪浅。一台手术,从病例分析、手术方案到后期康复,冯志军手把手带教,还指导他规范科室四肢骨折手术,腰椎、颈椎疼痛治疗。他感慨地说:“在冯主任身上,学到很多实用技术,更学到管理科室的经验,今后科室开展有了新路子。”

真心帮扶,情暖南疆。茫茫戈壁上,与冯志军一同战斗的,还有这所医院的另外7名专家。风沙袭脸,骄阳灼晒,为了便于接诊和帮带,他们谢绝当地政府安排的宾馆,坚持与县医院医护人员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2个月下来,很多人的鼻梁、耳朵上裂开了口子。

玉龙河、胡杨林、玉石店……这些享誉全国的旅游景点近在咫尺,这些专家却从未踏足一步。但他们的高超医术、高尚医德,成为当地维吾尔族群众心中别样的美景,传遍了和田县的十里八乡。

在和田县医院儿科,得知又来了专家,熙熙攘攘挤满了患者,很多人都在打听杜医生来了没有。儿科主任阿米娜介绍说,他们打听的杜医生叫杜志芳,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儿科专家,2014年9月曾在县医院对口帮扶。那时,县医院儿科刚成立2个月,只能看简单的头疼脑热,每天门诊量不过4、5人。2个月里,她带着医生接诊患儿、讨论病例,还手把手地教医护人员开暖箱、用蓝光、插胃管、采动脉血。一个多月后,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每天门诊量超过40人。

老百姓的眼泪是珍贵的,但要看为谁流泪。塔瓦库里乡一名维吾尔族妇女领着8岁的儿子来到县医院,送来两面锦旗,讲起杜志芳给孩子治病的故事,泪水止不住地流。她回忆说,农忙时候,自己的孩子患上过敏性紫癜,浑身都是出血点,命不保夕。杜志芳让她回乡收庄稼,自己既当医生、护士,又当妈妈,10天后孩子康复出院。为了表达感谢之情,她拿出100多元钱,给杜志芳做了两面锦旗。阿米娜主任告诉记者,把孩子交给医生,是多么大的信任。一百块钱,这是当地一家人半个月的生活费,可见情谊多重。这两面锦旗一直挂在医院的儿科科室,激励科室医护工作者向杜医生那样行医做人。

“刚下飞机,就上手术。”回想起一年前的那台手术,和田县医院妇产科医生古扎丽努尔依旧心情激动。她说,那天深夜,一名维吾尔族妇女得了严重的肠梗阻,脓血充满了腹腔,出现感染性休克,生命垂危。此时,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产科专家李丽君正在休息,经过3000多公里颠簸,她极度疲惫,饭都没吃一口。接到县医院求助电话,她二话没说,投入抢救。腹腔打开后,患者肠管已经变成紫色,肠道已经穿孔。李丽君成功为患者进行了肠管修补手术,排出脓血2000多毫升,挽救了患者生命。

“李主任来院2个月,急难手术做了十几台,接生30多个孩子。”产科主任马甫再提•艾合买提竖起大拇指说:“李主任不仅留下了技术,更留下了好作风。”

这所医院专家的好,当地维吾尔族群众记在心里。在采访中,记者听说这样一个细节:哪个时令的水果下来了,当地群众都要先给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专家尝一尝。

“医疗帮扶,帮的是难题,扶的是技术,留下的是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医院领导告诉记者,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个民族团结进步年,作为人民军医,我们要切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帮在实处、解在难处,用实际行动争当民族团结的标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