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海医院首例自主研发左心耳封堵器植入顺利完成

来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责任编辑:马依
2016-06-17 15:52

2016年6月12日,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完成了首例该院自主研发的左心耳封堵器植入手术,这是上海在临床器械自主创新领域上取得的最新成就,标志着左心耳封堵器在国产化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门诊》杂志特别邀请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心内科主任赵仙先教授和我们分享左心耳封堵装置与手术的具体细节。

男性,58岁,有高血压病史,三月前因脑梗入院,入院后体检发现持续性房颤,给予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但服药期间患者因无法及时监测INR,故决定行左心耳封堵术。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未见左心耳血栓,左心耳开口直径21mm,最大径23mm,深45mm。于2016年6月12日在全麻下经导管植入上海普实医疗器械公司研制的新型左心耳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26mm,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无不适,已于2016年6月16日出院。

术前左心耳TEE图像

术后左心耳封堵器TEE图像

术后左心耳封堵器影像

左心耳封堵术自2014年3月相关产品通过CFDA批准以来,至今也只有2年的时间,临床病例约1000例,那么长海医院是从何时开始进行左心耳封堵器的研发工作?研发最初的目的是什么?

赵仙先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一直致力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相关器械研制及临床转化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便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器械的研制,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临床,造福了数十万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房颤患者逐年增多,随之带来的心源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也严重下降。尽管口服抗凝药也能有效地预防房颤引起的心源性脑卒中,但口服抗凝药物存在诸多不便,患者依从性差,使治疗效果存在不确定性。从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际出发,在前期研发先心病介入治疗器械的基础上,我们从2006年起开始关注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的应用及其器械研发,并先后得到了上海市科委等机构的经费资助。最初研制的“草帽状”左心耳封堵器成功进行了动物实验,但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仍存在较多不足,且同时期,国外也有类似产品用于左心耳封堵(如最早的PLATTO)。但我们立足于自己先前的经验和教训,吸收国际上同类装置的优点,在秦永文教授的带领下,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数百次的动物实验和长期随访,终于在2015年对我们自行研发的左心耳封堵器进行了最终结构定型,确认了该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之后,在医院相关科室的全力配合下,院伦理委员会和临床试验机构的支持下,于2016年起开展上市前研究。6月12日和14日秦永文教授率先完成了长海医院两例患者的左心耳封堵治疗,全部取得成功,近期效果满意,正在开展临床随访。

作为长海医院自主研发的左心耳封堵器,它与现今国际上所使用的封堵器在材料、设计、定位等方面有何差异?

赵仙先教授:国际上目前已有多个左心耳封堵器用于临床,最流行的为WATCHMAN和ACP两种,国内的LAmbre封堵器也已完成上市前的临床研究,并于近期获得欧盟CE认证。我们这次应用的左心耳封堵器由长海医院和上海普实医疗器械公司共同研制,主要设计者为我科秦永文教授。秦永文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在器械研制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普实医疗生产的左心耳封堵器为镍钛合金材料制成,但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的产品是一个分体式设计,分为覆盖左心耳口部的盘片和植入左心耳内部的固定柱,与ACP不同之处在于,其封堵盘片和固定柱不是一体化结构,中间有连接索,可轻微调整方向,并保证释放过程中柱状体先释放时不会牵拉到盘片的释放。在TEE监测下,一旦发现柱状体位置不合适,也可将柱状体回收,重新调整位置。其次,我们的封堵器其柱体周围一圈满布微倒钩,但该倒钩却与编织细丝本身为同一镍钛丝,增加了封堵器的稳固性,且倒钩方向向内,以便在回收调整位置时,不对心耳壁造成损伤。此外,覆盖口部的盘面无涤纶膜,故减少了封堵器相关的致栓性,因此术后患者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三个月即可。这个设计的思路源于我们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认识,最早的sideris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相关的血栓发生率较高,因其表面覆盖了一层涤纶膜,但镍钛合金双盘状封堵器出现后,器械相关的血栓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我们在设计左心耳封堵器时,借鉴了这一思路,将涤纶膜内移至柱体部分,植入左心耳内,而在覆盖口部的盘面部分由镍钛合金丝密集编织而成,同样可以起到阻隔血流的作用,又降低了血栓形成的可能。

所有的研发都是以临床使用为目的的,这款左心耳封堵器相较于其他产品,它在临床使用中的优势或者特点是什么?

赵仙先教授:任何器械的临床应用均应该简单、安全、有效,这款左心耳封堵器基本做到了上述三点。初步应用证明,其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尤其是其输送鞘头端的三维曲线设计使得鞘管更容易与左心耳同轴,从而能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从目前完成的临床病例来看,安全性值得信赖,目前无移位或心包填塞的并发症。而且释放后,微倒钩的设计使其较为稳固,不易移位。当然,未来如果这款封堵器能够顺利完成临床试验,在国内上市,它必然会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符合中国国情,造福房颤患者。

作为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自主研发的首个左心耳封堵器,它今后在上市前临床试验会如何进行?可能会涉及哪些问题?后续还有哪些研究计划?

赵仙先教授:这款左心耳封堵器的上市前临床试验预计入组100例患者,国内共四个医学中心(长海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华西医院和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参与该项研究。在经过一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访后,根据试验结果,将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注册。期间可能涉及到患者的随访、失访、并发症处理等诸多问题,但我们有前期多项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丰富经验,应该能妥善处理。后续我们还将针对临床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对封堵器本身和输送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设计出更多亚型的封堵器,使其适应人类左心耳形态的多样性,争取做到每一例患者都能接受“量体裁衣”式的左心耳封堵器治疗,实现左心耳经导管封堵术的“精准医疗”!

赵仙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译)专著3部,参编著作8部。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文章42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