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庭:研究紧密结合临床 研究成果服务临床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刘长庭 张学林责任编辑:胡骏
2016-06-15 11:14

临床医生做临床和科研并不矛盾,如果一个医生仅说会看病,我认为是不全面的,起码不是一位最好医生。一个医生一定要在临床中发现问题,用科研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为患者服务,也进一步锻炼医生分析问题能力。下面举2个例子让临床医生认识到怎样研究紧密结合临床 ,研究成果服务临床。临床和临床科研是统一的,也是非常学科的。

肺炎是导致老年人主要疾病及死亡的原因,肺炎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死亡原因居首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非发酵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占非发酵菌第3位,是导致老年肺炎的主要致病菌及死亡原因。该菌耐药性强,对临床使用的大多数抗菌素耐药,成为感染性疾病治疗棘手问题。1990年我们治疗一位高龄肺部感染的病例,多次痰培养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当时我们并不了解此菌。我们到图书馆翻阅了大量关于此菌感染的书籍及文献,国内仅有两篇个案报道,而且对很多药物天然耐药,我们及时对这位病人调整了治疗方案。从此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越来越多,我们也重视了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的诊治问题。

我们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进行了长达10年的观察,得出该菌耐药性越来越强。下面我们举2个例来说明临床医生如何从研究紧密结合临床,研究成果服务临床。

例1;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0多年的观察与研究

图1. 对该菌耐药性进行了长达10年的观察结果

我们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检出率分析了1990-2000年146例老年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患者,发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检出率占气管插管和切开患者的17.12%。

根据资料,我们应用先福吡兰对老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进行治疗,发现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有效率为66.67%,细菌清除率为77.78%。

在原有十余年的工作基础上,我们申请立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科技重大培育专项的资助,之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

表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2. 对北京市多家医院进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流行病学调查

我们对北京市多家医院进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其结果如下:

图3.如果发现优势克隆传播,提示细菌可能发生耐药

图4.研究发现该菌质粒大小为12kb

图5.以染色体DNA为模板扩增L1、 L2基因

图6.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整合酶基因多重PCR电泳图

对临床分离整合酶基因进行筛选;发现I类整合酶阳性率为13.4%;Ⅱ型整合子阳性率为3.6%。磺胺耐药基因阳性率为25.7%,耐药表型符合率为87.5%,磺胺甲基异恶唑耐药性增加可能与I型整合子存在有关。

图7.PCR扩增sulI基因电泳图

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体外活性的研究、其结果如下:

图8. 复方磺胺甲恶唑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疗效提高

通过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诊治研究体会如下:

1、临床发现问题(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2、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3、申请科研立项;4、进行基础研究;5、研究结果再指导临床;6、获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7、这项成果用了20年时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