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卫勤专家郑然的“编年史”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燕燕责任编辑:郝思嘉
2016-06-03 09:10

“这里是伤员救治点,这里是救援直升机起降点,对了,这是模拟灾民安置区。”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卫勤综合训练基地副主任郑然在一张训练场地建设图纸上勾画着,与身旁一个年轻参谋交流想法。这张图纸中央的一片彩色,将在几个月后变成一次国际重大卫勤联演任务的现场。

卫勤链接着战场,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冷门。“卫生勤务学是军事、管理、医学三个学科的交叉学科。”郑然说。然而,现代战争的演化却对如何发挥军医作用、救好伤员提出了诸多问题,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又成为军队卫勤重要职责。解答这些“应战应急”的问题,卫生勤务学不断发展,郑然也在成长。

郑然习惯按着年份来叙述事情,所以他讲的事儿也就成了一部“编年史”。

1998年,“师医院院长”

那一年,山东壮小伙郑然是第三军医大学的临床医学大四学员。按照学校传统,临近实习的学员都要参加军事医学综合演练。学员们在其中分别扮演不同角色——除了“师医院院长”,这个角色通常由学员队干部担任。

就在这一年,情况有所变化,“师医院院长”这个角色放开由学员担任。身材高大的学员区队长郑然当上了“院长”。

一队“军医”,翻山越岭展开野战救护,应对各类突发情况。一切在“院长”郑然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2000年,“化妆是我事业的起点”

早年的郑然(中)指导化妆组。

因为实习前的那场演练,表现出众的郑然没能成为临床医生,直接被“截留”分配到学校卫勤教研室,由“总揽全局”的“院长”,成了教研室的“小教员”。反倒是他“手下那些人”,都当上了真正的军医。

时间被繁忙匆匆打发,又到了一年一度军事医学综合演练的时候。这次,“小教员”郑然分到的任务是:带一帮女学员,给“伤员”化妆。

“一米八的大小伙,扎在女孩堆里,给人化妆,是有点那啥……”心里倒腾归倒腾,可郑然很快感觉里头大有学问——只有设置出逼真伤情,将伤口作为“试题”表现出逼真的病理反应,才能考验学员能不能尽快辨别伤情、科学处置。“后来我悟出,我们设计的模拟伤员是卫勤训练的对抗条件,是整个演练的驱动因素。”郑然说。

如何才能制造出逼真伤情?郑然跑到教研室,翻出几页发黄的资料,想要按着提示找橡胶材料来做伤口,哪知那些陈年的胶皮模型已残破不堪,演练却还有两天就要开始。不得已,郑然只好找出其他东西试。他发现,医用棉球的可塑性很强,把棉球撕扯开来,可以按照需要制造出形态各异的“伤口”。他还琢磨出化妆时要注意的一些细节:比如,伤员倒地的方向不同,伤口血液流出的方向也不尽相同。同时,还必须设计场景来表现一些无法用伤口表达的伤情:比如,有些爆震伤,早期除了耳道有血痕和耳聋外,表面没有任何异常。郑然设计了这样的场景:军医到来,大声朝背对着自己的伤员喊话,伤员却始终没有转过身,直到军医拍到伤员的肩膀,他才惊醒扭头。

这次演练以后,郑然就专注于“伤员化妆”,从这个“起点”开始,通过参与教研室“数字化伤员”“时效救治”等研究课题任务,逐步建立起模拟伤员案例数据库,如今已积累了数百例。原本的教材里关于“模拟化妆”只有几段话,在郑然的倡导下,如今已形成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