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通过锻炼,可以有效增进身体健康、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从而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但通过调查了解到,有少数官兵对锻炼的认识存在偏差,不能科学地把好“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锻炼质量。
误区一:锻炼时间越早越好。有的官兵认为早上的空气质量最好,又相对安静,于是就“闻鸡起舞”,赶早锻炼。古人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受到了照明条件的限制,但也蕴含着保持正常生活规律的朴素道理。其实,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生物钟”,时刻调控着各自的生理节律,不能“任性”地调拨。另外,研究表明下午4时左右的空气富含负氧离子,并且人体在黄昏时段的心跳、血压最平稳,嗅觉、听觉、视觉、触觉最敏感,比较适宜锻炼。由此看来,锻炼时间并不是越早越好。
误区二:锻炼时间越长越好。有的官兵认为每天锻炼的时间久一点,才能达到效果。其实并非如此,一般情况下,年轻官兵每天锻炼1小时效果最佳,如果在参加高强度技战术、体能训练的情况下,还应酌情减少。不管选择何种锻炼形式,即便是散步这种放松的锻炼方法,时间也尽量不要超过2小时。部队官兵因为每天都要训练和工作学习,难以有“大块”的时间来锻炼,因此在锻炼时间选择上,需要见缝插针、灵活机动。身体机能好的官兵,时间可适当长一些,机能差者,时间可短些。
误区三:锻炼强度越大越好。不是锻炼强度越大对身体越有益,过度“加码”也是有危害的。日常锻炼要量力而行,以舒适为宜,不宜过于激烈持久或超负荷运动,否则会导致过度疲劳、浑身酸痛等不适,甚至引起肌腱、肌肉拉伤。对于一些平时运动量较小的官兵来说,没有经过过渡性训练,突然一下子加大运动强度,易造成机体损伤。因此,锻炼要循序渐进,先热身,放松肌肉,活动关节,以提高运动的适应性,防止意外伤害发生。
误区四:锻炼出汗越多越好。通常来说,在气温适宜的情况下,锻炼时出出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人通体舒畅,这样确实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但出汗量多少并不是衡量锻炼效果的唯一标准。由于人们的体质不同,各自的汗腺也各不相同,出汗量与锻炼量不能直接画等号。日常的一些无汗运动,如散步、骑车、做体操同样可以起到锻炼作用。比如1小时走上5至6公里,一周坚持5-6次,同样能够达到健身的目的。
误区五:锻炼项目越多越好。锻炼中,尤其是一些年轻官兵认为项目越多越好,经常是刚跑完步就去练器械,打完球后又去做体操,忙得不亦乐乎。还有的官兵习惯在别人后面跟风,大家流行做什么就跟着练什么。锻炼除了强身健体外,还能愉悦心情,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时间、场地、设备都不是障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年轻官兵可以选择有利于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运动项目,如各种跑、跳、投、球类等运动。老同志或体质较弱者可以选择改善内脏功能和下肢关节功能、运动强度不大的项目,如散步、快步走、健身跑等。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锻炼要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千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