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作者进入病房前的照片。
(三)
分针秒针不停地转着圈,转眼两个月过去了。
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开始抽组。
那些天,有人见我就问:“你准备好了吗?”我笑着点头。
12月15日,院长宣读抽组队员命令,有我!一直悬在内心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我如愿成为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宣传干事”,“高大上”地自称“战地记者”“新闻发言人”。
因为有先前的准备,这一次我更坦然和自信了。接下来一个月是紧张而忙碌的准备。在多位同事的帮助下,我不断完善宣传方案和思路,与媒体联合跟踪报道医疗队,挖掘了诸如《新娘就要上战场》等感人故事。
网上有句顺口溜这样形容塞拉利昂人的生活状况,“穿衣一块布,吃饭靠上树,经济靠援助”。要去这样的国家,做好各种准备必不可少。比如说制作好了宣传条幅,要记得带悬挂条幅的钉子、铁丝,还要具备锤子和钳子等工具。第三批医疗队要在异国过春节,出国前我跑市场去购买灯笼、彩带、拉花、中国结,制作春晚背景布……忙得不可开交。
抗击埃博拉不仅仅是一场国际大救援,更是一场生死大考验。习主席给全体抗埃队员提出了“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要求。面对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异常凶狠的埃博拉病毒,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小疏忽,都有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所以出国前的专业训练是严而又严。
北京的冬天,寒风刺骨,气温已到零下。然而,在302医院模拟培训中心,为模拟非洲疫区高热环境,室内竟用暖气吹、火炉烤,温度高达35摄氏度,我与队员们身穿体能背心裤衩,正在“炎炎夏季”反复进行着穿脱防护服训练。这时,我要小心翼翼地穿上N99医用防护口罩、防护帽、护目镜、一次性防护服、两层手套、防水隔离衣、面屏、防水雨靴、靴套等11件防护用具,还要经过36道穿脱流程,每脱一件防护用具都要用消毒液对双手进行一次消毒,并严格执行从上到下穿戴、口罩先戴后摘、穿脱不颠倒等10条原则要求。
对于一个非医学专业人士来说,光听听11件防护服、36道穿脱流程、10条原则要求,头就已经“大”了,况且还要在高温环境下展开工作,穿着臃肿得如同“熊猫”一般,走路不但不方便,呼吸也很困难,不一会儿,身上已是大汗淋漓,我感觉这种“耐热”训练无异于在三伏天穿羽绒服逛大街,真是要命!
要命的事情还有“洗手”。这里的“洗手”可不是简单地把手打下肥皂、在水上冲洗一下,而是按照步骤,从手的内侧外侧、指间内外侧、大拇指、指尖、手腕等部位进行消毒清洁,整个穿脱过程至少要洗10次手,简直快把手洗脱皮了。
不过,训练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不敢有一点儿马虎。因为大家心里雪亮:万里之外的非洲大地,此刻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2015年1月12日,先遣队员出击抗击埃博拉疫情的通知来了。
我,是其中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