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rheurnatoid 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通常以关节肿痛、晨僵起病,四肢多个关节受累,病程为慢性、进行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最终破坏关节结构,致关节畸形、患者残疾而丧失劳动力。
长期以来,类风湿关节炎被认为是“不死的癌症”,患者一旦被确诊,常常会感觉“生不如死”,这是因为传统的抗风湿药物疗效欠佳而副作用相对较多,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不好,病情反反复复并且逐渐加重,关节疼痛畸形使患者肉体和精神都备受煎熬!类风湿还不仅仅局限于关节炎,像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等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一样,也会出现多系统器官受累的临床表现,如常见眼巩膜炎、皮肤血管炎、胸膜炎、心包炎、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化,血液系统异常表现为粒细胞减少、脾大又称费尔蒂(Felty)综合征。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伴发骨质疏松、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因此,类风湿如果未达到有效控制,患者不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预期寿命也会减少。可见,类风湿关节炎并非“不死”啊!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有趣的是,现代医学的研究发现类风湿与肿瘤的确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免疫系统被誉为“人体卫士”,对外防御各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对内监控身体里出现问题的“叛乱者” 并且动用多种手段平息“叛乱”。如果免疫功能出现故障,无法监控体内异常的“叛乱”细胞,这些细胞将得不到清除而发展壮大,各种癌细胞正是这样没有监控地过度生长,最终成为不同种类的肿瘤。类风湿关节炎也是这样,由于免疫功能紊乱,关节滑膜细胞不受监控、过度增生,同时产生多种炎性介质,浸润、破坏关节软骨及骨结构,最终导致关节畸形。
1972年甲氨蝶呤开始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有效抑制参与免疫炎症反应的滑膜细胞增殖而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甲氨蝶呤本属于抗叶酸类抗肿瘤药,主要通过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而达到阻碍肿瘤细胞DNA的合成,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繁殖,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及恶性葡萄胎、乳腺癌、头颈部肿瘤、骨肿瘤、生殖系统肿瘤、肺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这使患者看了药品说明书经常心存疑惑,“我患了类风湿,为什么大夫给我开抗癌药呢?”因此风湿科医生需要向患者耐心解释:“甲氨蝶呤只是一种免疫抑制剂,最初是用来抗肿瘤的,但用量很大,可能每日10mg~20mg,而治疗类风湿只需要小剂量每周10mg~20mg,副作用会很小。”这也从治疗学的角度反映了二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也许有一天人们会发现,类风湿关节炎与肿瘤可能只是“量”的区别,而无“质”的不同,类风湿还真是“不死的癌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