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等身材,眉宇间透着一股锐气,笑起来像春日的暖阳,他就是第123医院的“剪刀手”张皓。得知笔者的来意,张皓有些不好意思“都是一个医院的同事,都是为了治病救人,找我帮忙那是对我的信任。”说到帮忙,这里面有很长的故事。
显微技术一直是医院的薄弱项目,2007年,在骨科摸爬滚打了7年的张皓能吃苦、爱钻研,恰逢科室有一个到外院进修显微吻合技术的名额,院领导同科室主任协商一致推荐他去,“看到太多病人带着希望来,却不得不转院,甚至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更渴望做出改变。”在外院半年多的学习时间里,张皓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他不放过任何学习新技术的机会,甘做“小学生”,每天“病房—手术室—宿舍”三点一线,他干劲十足。
显微外科技术讲究“稳、准、轻、巧”,手术在细小薄弱的组织上进行,手术时间漫长,强迫姿势、视野狭小、需时刻精力高度集中。张皓告诉笔者,自己曾一天做了9台显微吻合手术, 连续20个小时奋战在手术室,不眠不休。再出手术室时,已日出东方,虽是万般疲倦,但内心的充实丰盈却是难捺的。“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出色的显微外科医生,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和持久的耐力,‘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他半开玩笑的向笔者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