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悄然改变手术模式
“简单地说,达芬奇机器人就是高级的腹腔镜系统。大家可能对现在流行的微创治疗手段如:胸腔镜、腹腔镜、妇科腔镜等有所了解,达芬奇机器人进行手术操作的时候也需要机械臂穿过胸部、腹壁。”余佩武教授介绍道,“可以这样概括——医生的大脑,智能化的手术刀。”
如今,手术机器人正悄无声息地在手术室开展着一场关于“精准治疗”的革命。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由三部分组成: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主刀医生坐在控制台中,位于手术室无菌区之外,使用双手(通过操作两个主控制器)及脚(通过脚踏板)来控制器械和一个三维高清内窥镜。正如在立体目镜中看到的那样,手术器械尖端与外科医生的双手同步运动,机器人比医生操作具有更高的精度,且无任何颤抖。床旁机械臂系统(Patient Cart)是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操作部件,其主要功能是为器械臂和摄像臂提供支撑。助手医生在无菌区内的床旁机械臂系统边工作,负责更换器械和内窥镜,协助主刀医生完成手术。为了确保患者安全,助手医生比主刀医生对于床旁机械臂系统的运动具有更高优先控制权。成像系统(Video Cart)内装有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核心处理器以及图象处理设备,在手术过程中位于无菌区外,可由巡回护士操作,并可放置各类辅助手术设备。比起腔镜的二维结构,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内窥镜为高分辨率三维(3D)镜头,对手术视野具有10倍以上的放大倍数,能为主刀医生带来患者体腔内三维立体高清影像,使主刀医生较普通腹腔镜手术更能把握操作距离,更能辨认解剖结构,提升了手术精确度。
事实上,从患者的角度看,由于三维视觉可放大10-15倍,手术精确度大大增加,术后恢复快,愈合好;创伤更小,使微创手术指征更广,有效减少失血量,减少术后疼痛;减少术中的组织创伤和炎性反应导致的术后粘连。
从医生的角度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增加了视野角度,减少手部颤动,机器人“内腕”较腹腔镜更为灵活,能以不同角度在靶器官周围操作;小巧的机器刀,能够在腹部有限狭窄空间工作;而施术者减少疲劳更能集中精力。
尤为可贵的是,手术机器人大大突破了外科手术对医生年龄、身体状况的要求,只要主刀医生大脑敏锐、思路清晰,哪怕年老体弱也能坐在控制台旁开展手术。由机器人所推动的精准手术治疗,有望从今天的手术室“隔空取物”拓展到将来的远程手术。
“手术机器人”改变了医生的理念
“手术机器人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作为一名医者绝不能满足已有的技术和成就,而是要为了患者不断自我否定、探索创新。”余佩武说。
近年来,手术机器人在在腹部外科的应用和研究十分活跃,迅速开展了各种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相比较,手术机器人展现的优势是不容质疑的。虽然,在某些常规手术方面,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差别不大,比如胆囊切除、抗反流的胃底折叠、疝修补、阑尾切除、可调节捆扎带胃减容和良性胃肠肿瘤的切除等。但是,在非常规的复杂疑难手术方面,手术机器人的优势立马显现。比如肝叶切除、复杂胆道重建、胃旁路减重、胃癌根治、结直肠癌根治、胰腺部分切除和胰十二指肠切除等。还有一些手术,如内脏动脉瘤切除吻合、细口径的胆管空场吻合、复杂的腹腔内淋巴结清扫等,腹腔镜下难以开展,唯有手术机器人能精准完成。
带着国内单中心最大宗病例的优势,余佩武团队在机器人胃肠手术领域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标准。余佩武感慨道,“手术机器人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技术改变,解放的不仅是医生的手,更重要的是改变和影响了医生的脑。”手术机器人的运用推动了医疗技术水平,突破了传统的手术思维,大大推动了学科发展。
随着机器人手术的普及,在西南医院普通外科,医生们深深感到:今天的外科治疗,技能技巧已经退居次要地位,手术理念、思路的创新显得更为重要。衡量外科手术水平,不再简单地看“会”做什么样的手术、做多少例手术,而是要看能否综合多学科知识、利用新技术平台完成更加复杂、精准的手术。假机器人之手,老医生的手术生命不仅得以延长,而且其经验智慧可以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