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谈重症空肠营养支持:选择鼻肠管的时机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作者:王姣,王元,张淑敏责任编辑:胡骏
2015-12-15 08:00

作者简介:王姣,王元,张淑敏,解放军第306医院,重症监护科。

不久前,解放军第306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1例食管癌放疗术后食管支架植入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在经气管插管及经口吸痰时发现有咖啡样分泌物及食物残渣,性状颜色类似胃管引流液,同时,持续胃肠减压可引出大量气体。遂告知医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气道壁粘膜充血,主气道及左主支气管内有咖啡样液体及食物残渣,充分清理后,见左主支气管距隆突2cm处粘膜缺损,经胃管注入亚甲蓝,发现蓝色液体由此喷出,诊断明确为“气管-食管瘘”。

患者漏气严重,为保证通气,调整气管插管位置及深度,减少左肺通气,从而减轻胃肠胀气,但考虑后期患者胃肠营养支持,减少返流,避免误吸,减少因此所致的感染迁延或反复。医护人员认真评估病情,给患者置入鼻肠管,护士长利用呼吸机的吸呼波形顺着通过食管瘘口进入胃内气体方向的手法,顺利将鼻肠管置入患者的十二指肠升部,有效地避免了因患者胃功能的不适引起的并发症,使患者得以顺利进行肠内营养。

【盲插鼻肠管的时机】

对于不同疾病的患者,鼻肠管的放置时机没有统一的标准。对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患者,建议术前将鼻肠管插到胃内,然后在术中将鼻肠管放置到指定位置;对于食管癌患者,建议在术中放置鼻肠管;对于重症胰腺炎患者,在入院2~3天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放置鼻肠管,次日即开始肠内营养。

对于重症脑损伤的患者,应在伤后24小时内放置鼻肠管,并开始肠内营养,且当其发生胃动力不足时(即胃残留液>100ml),先给予胃肠动力药或暂停喂养,若24小时内不能纠正则改为鼻肠管置入。

胃主要起到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并研磨食物的作用,而肠道主要时吸收作用。临床上应使用鼻胃管进行早期营养支持,否则直接给予鼻肠管置入后,可能会引起肠道的吸收不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研究报道,危重患者在应激发生的24小时内易出现胃粘膜糜烂,2~3天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因此建议在12~24小时内先经胃进行肠内营养,不仅可提供能量,还可改善胃肠粘膜的血液循环、中和胃酸,保护胃肠粘膜屏障的完整性,预防菌群失调和应激性溃疡。

但在神经科重症患者中,胃肠蠕动减弱、括约肌松弛的发生较为常见,易出现胃排空障碍、胃潴留,尤其是重症神经科GCS评分低,行机械通气或亚低温治疗及高血糖患者,为防止误吸建议早期盲插置入鼻肠管,但置入时机仍需进一步探索。在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肠内营养指南中指出,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胃肠道有功能的急危重症患者,在24小时内开始肠内营养可以避免胃肠道并发症;对于腹膜创伤需要手术的患者,鼻肠管由于置入方便是最好的选择;但对于其他的急危重症患者,只有当患者出现对鼻胃喂养不耐受时,才建议使用鼻肠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