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里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有人说,这里工作最累最杂,不是接车祸就是接外伤,不是遇喝药就是碰自杀;吃饭没定点、困了不能睡。还有人说,这里的工作没有四季,面对生命这里的工作人员无论春夏秋冬都会赶到“阵地”;这里没有节假日,只要有人打电话哪里需要去哪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进来的病人是什么情况,这就是急诊科。
然而,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唐忠志对自己的科室却有着更深的认识,他认为急诊科是反映社会问题的一面镜子,“急诊科是救死扶伤的先头部队,应该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挽救病人的生命。”
千方百计 为患者储备救命药
上周,黄冈农妇45岁的杨女士在家打扫卫生时,被一条正准备冬眠的毒蛇咬伤,当地医院迅速把她送到了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注射抗毒血清后观察了几个小时,当天就出院了。而在几年前,被毒蛇咬伤的患者可没有那么幸运,整个中南地区抗蛇毒血清极其紧缺。而湖北位于长江流域,包括湖北的周围几个省都是蛇咬伤高发地区。
5年前,被毒蛇咬伤的患者跑遍武汉各大医院,因为找不到抗毒血清而不治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深深地触动了唐忠志的心,“当时一名30多岁的小伙子被毒蛇咬伤,由于没有及时注射抗蛇毒血清,大腿肿胀腐烂,肾脏功能衰竭,年纪轻轻的就没救了,看着实在太痛心。”
2010年,唐忠志四处查找,终于找到了国内唯一一家生产抗蛇毒血清的药厂,由于成本太高,药厂一年生产的量非常小。为了能让厂家愿意生产,唐忠志费尽心思甚至不惜高价买药,就这样还经常断货。“头两年,抗蛇毒血清经常供应不上,病人等着无药可用,我几乎天天追着厂商求药。”唐忠志说,慢慢的随着合作时间长,药厂开始帮忙储备药品,“现在我的冰箱里放着100支抗毒血清,就是为明年准备的。”
据介绍,五年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急诊科率先使用抗蛇毒血清在湖北省内开展蛇咬伤的综合治疗,作为中南地区蛇咬伤救治中心,该科每年收治湖北省及周边省市蛇咬伤病人600多例,5年来已经挽救了3000多名患者的生命。
被蛇咬伤的患者多数都是普通劳动者,贫困的患者很多,给患者注射抗蛇毒血清急诊科仅收取药品的成本价。为了减轻患者的治疗费用,一般患者注射了抗蛇毒血清没有生命危险后,当天就将患者转回当地继续康复治疗。“被毒蛇咬伤的伤口早期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及时妥当,轻者可以不用治疗,重症也可以变轻。”唐忠志说,为了让更多人认识蛇咬伤,让伤口愈合更好,同时减轻伤者的治疗费用,他们每年都会举办规范化治疗的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基层医生掌握蛇咬伤的救治办法,让患者得到及时、就近的治疗。
服务患者 护士从“便民”做起
前日,家住武昌街道口78岁的杨爹爹因为不小心滑倒崴了脚,来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看急诊,腿脚不便的他正在为如何去做检查发愁,一名身穿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已经把一张“移动病床”推到了他的面前,“爹爹,别担心,我送您去做检查。”
这名身穿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正是该科室的“便民服务队”队员,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例如配合医护人员做治疗、陪患者去做检查、帮患者办理住院手续、送患者住院等等。而如今急诊科的在职护士多数都是从便民服务队员做起的,有的甚至一干就是两三年。
资深护士周凌霄曾是急诊科资历比较老的“便民”之一。当时开电瓶车、滚氧气瓶、抬担架,她是出了名的女汉子。那时怀孕3个月的她,为了抢救一名急诊患者,由于过度劳累,意外流产了,“当时真的很伤心,大哭了一场,还打过辞职报告,但想到自己的辛苦成功地挽救了一个个生命,想到了患者家属感激的眼神,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刚开始做便民服务队队员时,遇到脾气不好的患者,曾经委屈得哭过,但后来慢慢地学会了理解他们。”37岁的急诊科抢救室护理组长姚秀芬说,当年做便民服务队员的经历,让她学会了去贴近患者、了解患者、关心患者,学会了如何跟患者去沟通,为以后的护理工作打下了基础,可以说终身受用。
一年前,20岁的黄冈学生小赵因车祸导致全身多发伤送入急诊科,车祸肇事者逃逸。小赵的父亲去世,母亲没有工作,家里非常困难。小赵在急诊科住院治疗了三个月,医护人员想尽办法帮助他,一方面帮他减少治疗费用,另一方面积极帮他母亲找到了工作,医护人员们还如家人一般,给小赵买来御寒的毛衣、秋衣秋裤,在自己家里熬汤端来给他喝,小赵母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不应该跟患者有距离,从基层做起才能更好地体会患者的疾苦,懂得生命之托的意义。”唐忠志说。
灾难来临 他们奋战在最前沿
午夜11点,听到救护车的声音,刚查完房准备回家的护士长曾尟枚立刻快步走到门口,一位坐在担架上的老人家被抬了进来。曾护士长一边问:“老人家原来有什么病吗?”一边娴熟地把心电图监测仪上的夹子夹到老人身上。“血压正常。”曾护士长一边量血压,一边叫其他的护士进行抽血。“护士长,这里有个醉酒的患者。”曾护士长立刻小跑过去,准备监测心律。同时,她还不忘朝同事喊话:“把这个摔伤的女生送放射科去做CT。”短短20分钟内,她马不停蹄地照顾了6个病人。对于在急诊科工作了27年的她来说,这样像打仗般的工作是每天的常态。
在隔壁值班室里,她的救援应急背包静静地靠在墙角,作为应急医疗队的一员,她随时准备出发参与救援任务。几个月前,她在“东方之星”号客轮沉船现场参加救援的一张照片在网上热传,照片上的她一身军装戴着口罩坐在甲板上,当时她已经在甲板上连续守护了近30个小时。
与她一同参与救援的,是医院召集的第一批38名救援队,其中也包括了急诊科副主任程青——作为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应急医疗队的骨干,他还参与了汶川抗震、神舟载人飞船返航着陆、江夏爆炸案等多项重大事件的医疗保障任务。为了第一时间救治搜救出水的幸存者,他们登上了紧靠着“东方之星”的救援船甲板,坚守了100多个小时。“船体扶正后,我们和官兵分为若干个搜救小组一起进入船舱。进舱搜救十几小时,医疗队员没有人休息,也没有人吃饭,因为身穿防化服上厕所不方便,队员们连水都不敢多喝。”曾尟枚说。
作为部队医院,急诊科的医务人员不仅是医生护士,也是军人,他们每年都会定期接受应急训练,有18人是医院应急医疗队队员,主要承担分类后送组和重伤救治组的工作,负责伤员的分类后送转运、危重症伤员的救治。医务人员们的应急救援背包长期都放在值班室内,国内省内许多重大事故现场,汶川抗震救灾、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江夏化工厂爆炸抢救、“东方之星”救援等等,他们都忙碌在抢救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