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二:多措并举加快人才培养
“我毕业于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专业,课程设置是60%中医、40%西医,最后是中医没学通、西医没学精。”北京某中医院的医生小庄说,他的110名同学中仍在吃“中医饭”的不到20人,有的同学至今不会开方子。
小庄们的窘境是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缩影。来自一所著名中医药大学的统计显示,2012年至2014年,该校毕业学生9719人,选择进医疗单位的人(包括从事西医工作的)仅为28.77%,即不足2800人。
这所大学的负责人说:“上完大学却学不好看病,人才不流失才怪呢!如果按70%以上的比率继续流失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早在1962年,新中国第一届中医学院学生毕业前夕,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等5位中医专家联名给卫生部写信,指出中医学院在培养目标、中医课程内容安排等方面存在问题。迄今50多年过去,这些问题仍然存在。
业内人士强调,中医药院校还迫切需要培养既懂基础理论又懂临床的高水平师资,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否则中医药无法得到传承与弘扬。
此外,师承教育也很不乐观。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成立的初衷,是为实现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的遗愿。开诊16年来,“送走”了15位名老中医,而靠师承仅培养出1名年轻传人。董事长张晓彤说:“年轻中医是种子,如果一代不如一代,中医药前途堪忧。”
为改变局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对特色诊疗技术、方法的整理及推广应用工作,先后评选了两届60位国医大师,探索建立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还正在全国遴选200位基层老中医(含民族医)专家,积极建设传承工作室,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说,中医要向两头发展,一头是高精尖,培养的人才要成为中医学科的带头人。另一头是大力培养乡村和基层医生,尤其是全科医生,改变广大农村和基层中医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
挑战三:着力把中药材的质量搞上去
“现在的中药,连我自己也很难说愿意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原司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孙塑伦日前面对记者坦言,“‘中医亡于中药’,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是我们要警钟长鸣。”
药为医用,医因药存。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物质基础,中药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3年中药产业规模达6324.4亿元,培育了一批中药产业大品种、大品牌,打造了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提升了中药产业影响力。
然而记者在调研中也听到不少业内人士反映,目前我国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比如:部分野生中药资源流失、枯竭。中药材选种育种、规范化发展缓慢,重产量轻质量,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滥用现象屡禁不止。
面对中药资源保护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有关部门积极采取行动。
实现中药材的可持续生产,必须从摸清中药资源家底入手。近些年,我国推进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建成了一批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服务监测站。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说:“种子好药材好,药材好药才好。我们要实时监控全国药材主产区的药材价格、质量和产量,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力争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还提出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等一系列举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近日表示,要强化质量管理,筑牢中药产业发展生命线,包括建立中药溯源体系,使中药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中;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监管,规范中药产业链全程的过程管理,形成长效追责机制。(参与记者吴晶、吴小军、胡浩、顾玲、李亚红、岳冉冉、高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