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林甜,解放军第306医院神经内科。
当今社会,人们往往会谈“瘤”色变。“瘤”这个字眼,有如晴天霹雳,一旦落到谁身上,瞬间会令病人和家属痛苦不堪,乱了方寸。
54岁的老尹1月前感到头晕,并行走不稳,在当地医院治疗,病情不见好转,反而进行性加重,出现言语不清、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情况。慕名来到解放军第306医院,在神经内科检查发现,脑内有个海绵状血管瘤,这次发病就是它破裂出血引起的。家属一听傻眼了,脑袋里长了个瘤子,那还有得救吗?
且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海绵状血管瘤。
其实海绵状血管瘤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构成。畸形血管有包裹完善的分叶状囊肿,与周围分界清楚。由于血管造影检查常常不能发现异常血管团,故医学上将其归类于隐匿型血管畸形。
海绵状血管瘤可出现于身体的许多部位,包括肝脏、皮肤、脑组织等。脑子里的海绵状血管瘤同样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自然发病率为0.02% ~0.13%,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男女发病率相近。临床症状与病灶部位及大小有关,可依次表现为癫痫、颅内出血、神经功能障碍和头痛等,最严重的并发症为颅内出血,尤其是脑干或脑深部重要结构的出血可致残或致死。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也愈发快速准确。目前,头颅核磁是检查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定性、定位诊断非常正确,使绝大部分患者免于做创伤性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特点与其病理结构及演变过程有关。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根据病理表现可分为两型。
I型:海绵状血管瘤显微镜下肿瘤由大量扩张的血管组成,血管壁仅有菲薄的胶原纤维和内皮细胞,无肌层和弹力组织,此型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反复出血。陈旧性血栓及反应性胶质增生在核磁上呈长T1、长T2信号,瘤巢内钙化呈无信号黑影,周边常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呈环状低信号,T2WI最明显。此型手术易切除、预后良好(下图A-D)。
Ⅱ型:海绵状血管瘤显微镜下肿瘤亦为大量血管构成,且血管壁较厚,管壁有肌层及较多弹力纤维成分,肿瘤间质成分较多,肿瘤出血较少。头颅核磁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等信号,T2WI表现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为均匀一致的显著强化,周围无水肿(下图E-H)。
无症状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保守治疗,但一旦出现神经功能缺失、出血、癫痫、病灶增大等均应予以手术切除。
本文开头提到的老尹的情况,就是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并压迫了脑干。老尹就诊后后,第306医院立即启动绿色应急通道,积极展开诊断治疗程序。头颅核磁检查发现患者左侧桥臂及小脑半球一椭圆形长T2异常信号,边界可见,压迫脑干与第四脑室,明确为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分型为I型。
鉴于病灶反复出血,已引起相关神经功能损伤,需尽快手术治疗。因病灶紧邻生命中枢,手术风险高,一旦出现并发症,会危及生命或导致严重残疾。
神经外科知名专家顾建文院长了解病人病情后,即时拟定了最佳手术方案,亲自主刀进行根治性手术。手术做的很漂亮,过程很顺利。

顾建文院长在患者术后当天即来巡视病房,患者拉住顾院长的手久久不放,并激动地竖起了V形手势。
术后复查核磁,结果提示病灶已被清除干净。病人的各种症状体征很快消失。经过第306医院神经内外科团队的共同努力,病人于术后2周康复出院。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为良性病变,预后良好,手术治疗能有效地防止出血和控制癫痫发作,多数病人手术后能恢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解放军第306医院即将成立脑科医院,面对海绵状血管瘤等良恶性颅内疾病,检查手段先进,治疗经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