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作者:周莉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08-22 10:2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延长。但研究表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

根据国内外研究,特别是近年发表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人群中缺血性心血管病的主要发病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糖代谢异常、超重和肥胖、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等。

国内外资料表明,高血压者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是血压正常者的2~3倍;吸烟者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3~4倍;血脂异常[总胆同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下降]显著增加冠心病发病危险;超重和肥胖者与正常体重者相比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1.5~2.0;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80%以上归因于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20%归因于其他因素。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大部分相互作用是互补(协同)关系。因此多个危险因素并存使个体发病危险成倍增加。

目前每年新增高血压或血脂异常人数1000万人,1992-2002年lO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大城市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上升40%。在我国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加的同时,控制率却极低,2002年调查资料显示,全国血压控制率仅为6.1%;2006年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表明,治疗患者血脂控制率仅为50%,高危、极高危人群仅为49%和38%;2006年糖尿病调查表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Ic)达标(6.5%)仅占25%。吸烟者中只有26%的人希望戒烟,戒烟成功率仅为11.5%,超过70%的吸烟者没有意识到吸烟对心血管健康的危害。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任重而道远。

目前认为,除了年龄,家族史和性别等遗传因素不可改变外,其他危险因素(尤其是行为因素)都是可改变的,因此可以预防。

因此,要做好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首先是要大力加强对疾病知识的普及,提高广大群众对心血管疾病基本知识的认识,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其次,改变生活方式,尽量纠正可控制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低盐低脂膳食,调整生活规律,保证适当运动和足量睡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