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军医大学:传承红色文化 滋养军人血性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智军 檀琳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08-09 02:04

抗战文化滋养军人血性

——第四军医大学传承发展红色文化纪实

■本报特约记者 张智军 通讯员 檀 琳

“抗战老兵故事会”座无虚席、抗战电影展播火爆校园荧屏、战争小说成为热门读物……这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记者在第四军医大学看到的场景。

作为一支从抗日烽火中走出的劲旅,该校坚持以抗战精神锤炼广大官兵的军魂血性,滋养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在价值多维、文化多元的今天,该校以抗战文化为红线的校园文化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1  

走进第四军医大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3.8米、宽9米的花岗岩石碑,上面苍劲有力地镌刻着校魂“至精至爱效国效民”。这8个红色大字是对该校70余年办学育人实践的深情回望,更是他们传承英雄旗帜的铮铮誓言。

校园的林荫道两旁,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杨靖宇等抗战英雄的宣传画格外醒目。每天清晨,学员们迎着朝阳沿着这条路踏入军事医学的课堂。来到办公区,“红军博士”涂通今、中国医学统计开拓者郭祖超等老一辈医学专家的画像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在他们期许的目光中,如今的医护人员正夜以继日地攀登军事医学高峰。

硝烟远去,精神不朽。漫步在风景如画的校园中,一个个景观、雕塑背后,是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记录抗战烽火等发展历程的记功柱,如同抗战先烈的伟岸身躯直插云霄。记录抗战场景的浮雕墙《军魂》坐落在医院营区。浮雕上方,雄伟的山峦和绵延的万里长城沐浴着红日的光芒;浮雕正中央,八一军徽映照着革命老区,窑洞里的医务人员利用马灯汽灯,正为一名负伤的战士做手术,他们用信念和智慧为前方将士筑起生命的屏障。

历史的卷轴不仅被充分展示,更被悉心珍藏和淬炼价值。红军长征途中运送伤员的简易担架、抗日战争期间使用过的手术刀剪、教材……校史馆、医学博物馆里一件件珍贵文物,有些来自专家教授多年的珍藏传承,有些来自师生中爱好者的坊间偶得,奏响一曲荡气回肠的军医壮歌。

2  

盛夏时节,第四军医大学800余名学员来到宝塔山下、延河水旁,接受抗战精神的洗礼。《黄土地上的红色年轮》《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等一堂堂生动精彩的现地授课,军民同心抗击日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使学员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除了到革命圣地寻根,红色高雅艺术同样受到学员们的喜爱。行云流水的舞蹈、雄浑激越的音乐、实景实物的舞台、响彻全场的掌声……这是总政歌舞团红色经典舞剧《铁道游击队》在该校演出的场景。看完演出之后,难以抑制激动心情的学员杨晓华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剧中一排排芦苇、一碗碗老酒、一条条红绸,仿佛都在用激昂悲壮的呐喊,讲述那个年代革命先辈的前仆后继和坚强不屈,告诫今天的我们要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近几年,该校将“高雅艺术进校园”“一团八队比赛”“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作为弘扬抗战文化的载体,让师生员工在大快朵颐的文化鉴赏和激情澎湃的体育竞技中,感受抗战英雄的精神力量。他们还创新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邀请军旅音乐名家作专题讲座,齐聚一堂赏析和传唱抗战经典歌曲。“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激昂旋律回荡在校园中,“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战斗豪情澎湃在师生员工心间。30余名退休老专家自发组成星光合唱团,在校内外传唱抗战歌曲,在军地歌咏比赛中屡屡获奖。

3  

不久前,一支由资深专家、青年博士组成的医疗队,穿梭在黄河两岸的山西临县和陕西神木县,为老区人民送去针对性、个性化的医疗服务。74年前,也是这一弯黄河水,见证了120师医务干部训练队从太行山走来,在贺家川发展成晋西北军区卫生学校,又目送她壮大为日后的第四军医大学。

文化的基因在实践中延续。作为一直从抗日烽火中走出来的劲旅,第四军医大学将拼搏、奉献、团结、自强的抗战文化基因,植入70年的建设发展中。从抗战时白手起家到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建设……是从抗战中提炼出的战斗文化,滋养了学员们的精气神,激发他们克服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重重考验,出色完成一个个艰难的任务。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抗战文化形态也凸显时代元素。在该校,轻点鼠标就能在网上校史馆看到抗战岁月的老照片,看到抗战手术队的3D模拟图景。近期,该校在微信公众号设立了抗战故事、抗战英雄专栏,学员们将抗战突击队的救援演习制作成微电影,点击率逾2万次。

进入新世纪,该校把传承抗战精神作为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特色之魂,不断激发师生员工投身强军实践的智慧和力量。无论是在汶川、玉树、雅安、定西抗震救灾,还是在舟曲抗击泥石流灾害,救援一线在哪里,党小组就把抗战先烈的故事带到哪里,把重温入党誓词、火线入党等活动举办到哪里。今年,他们还将中国军人的战斗英姿和战斗文化带到了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该校17名医务人员作为我军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医疗队员,参与了卫勤力量首次成建制独立遂行海外重大疫情防护任务。正如一名队员在事迹报告会上发言所说:“行已远,志尤坚,中国军人的革命本色在历史传承和实践锤炼中越发鲜艳。”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