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军医”吕士才:“燃烧”自己 “点亮”他人生命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连锁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07-21 09:13

他顶着炮火、透支生命,在战场救治伤员800余人

吕士才用医德创造战地救护奇迹

■王连锁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边境一场自卫还击作战正趋白热化,大量夜战伤员被转运急救。半夜里,常有一位深度近视、带着眼镜的军医为伤员们打石膏、清创面、贴敷料,甚至亲自干起抬担架、端尿盆等“体力活”。

他就是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主治军医吕士才。当时,倾心为伤员解除病痛的他,自己也正经受着病魔的折磨。

1979年初,吕士才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带队赴边境战地救治伤员。当时,他患有严重肛瘘,每天便血数次,甚至在一次验血中发现染色体疑似癌变。面对任务,他悄悄隐瞒了病情,主动请缨担任赴边境医疗队队长。

在战地,吕士才和医疗队每天顶着炮火轰鸣,紧张地救治着伤员,常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腹痛发作了,就单脚踩在凳上、大腿紧紧顶住腹部为伤员做手术。由于伤员大多夜间送来,吕士才的手术通常从深夜做到黎明。时间最长的一次,他创下不眠不休工作近40个小时、完成90多例战地手术的纪录。

随着战斗深入,医疗队紧跟部队推进到陡峭山壑,吕士才将山上一间破旧的茅草房改为手术室,没有电只能靠蜡烛来照明。一天,他刚点起蜡烛正准备手术,突然接到紧急通报:有支全副武装的敌军特工队正在逼近,要求他们赶快疏散。望着自己手中生命垂危的伤员,吕士才没有停下手术。他让大家都隐蔽起来,仅留下6名民兵守住手术台,冒着生命危险将两名重伤员救活了。

这天下午,一名被敌人子弹打穿主动脉和肱骨的战士送到吕士才面前。一松开肩部包扎,鲜血立即喷涌而出。在场医护人员知道,若想救活唯有结扎腋动脉止血并截肢,若要保全肢体则可能丢掉生命。面对两难选择,大家都觉得保命要紧,还是尽早扎住血管截掉手臂吧!吕士才触摸着战士的动脉,再三思考后说道:“这么年轻的战士,截了胳膊就没法扛枪了,还是让我来试一试吧!”

随后,他果断拿出显微手术器械,架起3支手电筒作照明,捏着比头发丝还细的缝线,一针一线精心修补起血管。3个多小时过去,终于把动脉的4个裂口全补好,止血夹一放开,血液就立刻流通起来。下了手术台,护士帮他查体,发现他体内的血色素降至仅7克。

在吕士才的竭力救治下,这位名叫李刚文的战士伤势迅速恢复,不久就回到部队。从战场返回后,吕士才却因病情极度恶化而入院手术,主刀医生一打开他的腹腔顿时惊呆了:左右肝叶上布满灰白色结节,结肠癌早已转移到肝脏,不禁惊叹他是以何等毅力才忍住这种剧痛、坚守在前线的。

吕士才病逝后,中央军委为他追授了“模范军医”的荣誉称号。据统计,他在战场救治的伤员达800余人,成功实施了开颅清除血肿、气胸封闭、肝修补等30多种复杂手术,手术率高出上级规定的一倍多。

感悟

“大写的人”方能有大作为

■王连锁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一个身患癌症的人救治了数百伤员?在第二军医大学前不久召开的纪念授予吕士才“模范军医”荣誉称号35周年座谈会上,吕士才抢救过的伤员李刚文和医疗队队友方芳异口同声给出答案:高尚医德成就“模范军医”。

在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初期,吕士才一度被视为道德楷模。洪学智老将军曾评价他是“德医双馨”,其中“德”字在先。正是源于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才令吕士才释放出惊人的生命潜能,创造了战地救护史上的奇迹。吕士才“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正能量,为我们树起立身做人、当兵为官的道德标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