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麻痹大意
——有毒昆虫蜇伤的处理办法
昆虫分布广泛,驻训场随处可见。普通昆虫多为无毒,但不可因此放松警惕,被有毒昆虫蜇伤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会引发强烈不适,甚至致命。野外常见的有毒昆虫是马蜂、蜘蛛、蜈蚣和蝎子。
马蜂攻击不同于蛇类,是完全可以人为避免的伤害类型。如不慎被马蜂蜇伤,首先要检查皮肤是否有毒刺残留,发现毒刺要立即拔除,然后用力掐住被蜇伤的部分,蜂毒呈碱性,可以将食醋涂抹于伤口,起到缓解疼痛、减轻蜂毒的效用,没有食醋的情况下可以用清凉油或风油精代替,切勿使用碘酒或红药水,以免加深伤害。如发生重度过敏或呼吸困难、强烈喘息等症状,应立即送医,不可马虎。
同马蜂相比,蝎子就“低调”许多。蝎子喜静不喜动,昼伏夜出,常在岩石下、草丛中等阴暗潮湿的地方栖居,官兵在野外潜伏、休整时,稍有不慎就会“中招”。
蝎子种类不同,毒性大小也不同,蝎子蜇人时,由毒腺分泌毒液进入人体,迅速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正常体质的成年人会感到蜇伤处刺痛并出现红肿,一般不会有全身症状,少数会出现剧烈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被蝎子蜇伤后,不论症状强烈与否,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首先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30分钟放松1-2分钟,然后切开伤处皮肤,用清水冲洗伤口,简陋环境下可用泥和尿液敷于伤处,也能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必要情况下需要用烧红的小刀烫被蜇伤处数秒。蝎毒一般在10分钟到数小时之间发作,如出现肌肉疼痛、抽搐等严重症状,应立即送医。
除马蜂和蝎子外,蜘蛛和蜈蚣也是较为常见的有毒昆虫,其应急处理同蜂类蜇伤相同。

防患于未然
——做好蛇虫叮咬的预防措施
野外驻训预防蛇虫叮咬,首先要注意环境卫生,在不影响战斗、隐蔽的前提下,要清除营区内的杂草,宿营时在帐篷周围洒生石灰、硫黄,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喷洒消毒液。
在野外,如果同毒虫“狭路相逢”,要用科学的方法妥善处置,这样可以最大化的降低受伤几率。
面对毒蛇不要慌。官兵在执行任务时遇到毒蛇,最好的办法就是沉着对付,千万不可惊慌、不能跑动,也不要理会它,更不要主动伤害它。根据蛇的特性,一般不会主动袭击人,只要你不伤害它,静静远离它,也就相安无事了。若真的遇到凶猛的毒蛇攻击,最好的办法是抓住蛇的尾巴,将其倒提起来,抖散它的骨架,使它无力袭击人。
遇到马蜂不要跑。官兵在野外如遇见单飞的马蜂在周围盘旋,表示已接近蜂群的警戒范围,此时绝不要挥赶,以免它发出信息招来蜂群攻击。马蜂是色盲,零星几只在身边飞舞袭扰时不必理会,如果停落在头上、肩上,轻轻抖落即可,不要拍打。若被蜂群攻击,应尽快用衣物严密包裹暴露部位,蹲伏不动,切勿奔跑逃离,更不要反复扑打。
在野外,加强个人防护尤为重要,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或晒衣被,应束紧袖领及裤脚口,在袖口、领口及皮肤外露部位涂擦驱虫药,头面部是暴露部位,又接近中枢神经和心脏,需要重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