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团队的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十年之计莫于树木,百年之计莫于树人”,柴主任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一直在身体力行。上任伊始,科室一心扑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上的人才缺乏,为了解决这一影响学科持续和跨越性发展的难题,他带领团队,一方面充分调动老专家的积极性,动员资历深的医生多干一些,再加速培养年轻人。15年来,已经退休的朱兆明教授、郭振荣教授、陈宝驹教授先后返聘到科室继续工作,有的一直工作到现在。先后有18名青年医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6人次青年医师出国学术交流、进修和客座研究,通过这些举措,先后有11名青年医师晋升为副高级职称,4名晋升为正高级职称,5名晋升为博士生导师,9名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先后引进6名高职人才、12名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到科工作,这些新鲜力量的加入,为科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他力主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人员考核制度、研究生定期科研汇报和研讨制度、研究所的定期学术活动制度、科研论文原始数据专人审查制度等,最终的结果是优化了科室人员结构,树立了想事业、干事业的良好风气,形成了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如今烧伤整形科的32名主系列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者占50%,硕士学位者占40%;正高级职称的中坚力量占23%(平均51岁),副高级职称的骨干力量占30%(平均年龄40岁),中级职称占47%(平均年龄33岁),拥有工程院院士1名、总后院士后备人选1名、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2名、总后科技金星1名、科技新星1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1名。人员的学术水平也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学科成员担任国内外烧伤、整形美容领域60余项重要学术任职和30余家国内外学术期刊副主编、编委或审稿人,初步构建了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实现了金字塔的梯队结构。他培养的51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中,有4名已经成为科室的病区主任或负责人,10余名已经成为所在学科的领导或学科带头人,5名成为硕士生导师,1名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3名被评为总医院十杰青年,10余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军队科研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多人次获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三类岗位津贴。他和他的团队带教的全国各地200余名进修医师和主办8届国家级暨全军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培训的近千名学员,更是为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优秀人才,成为推动我国烧伤医学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经过多年的政治思想建设,学科目前人员思想稳定,大家一心扑在事业上,学科建设发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目前学科专业范围从烧伤早期救治到功能、容貌恢复和心理康复,已成为我国烧伤整形领域亚专业最齐全的学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