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报效国家,科研战线捷报传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战伤大量减少,但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多以及各种创伤导致创面的增多,如何加速慢性难愈合创面(俗称溃疡)的修复与再生,成为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领域另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
自留学回国后,付小兵把敏锐的眼光投向了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这一领域,并率先在国内开展生长因子调控创面愈合关系的研究。在实验研究中,付小兵和他的课题组发现,急性创伤导致内源性生长因子含量减少,是延缓组织修复进而形成慢性难愈合溃疡的原因之一。他主持的课题“生长因子缺乏导致慢性难愈合创面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也称总理基金)资助,成为全军首批获得此项基金的4位青年学者之一。付小兵率领课题组在国内最早开展采用FGF防治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促进内脏器官修复的研究,使创伤修复研究的范畴由体表拓展到内脏,由局部扩展到全身。“几种生长因子调控创面愈合机理及其应用研究”在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多肽因子与软组织创伤修复”1996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付小兵还带领学生通过对3万余例临床病例中580个典型溃疡创面进行研究,从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发病人群等6个方面,搞清了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防治提供了依据。付小兵在国际上首先报告了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流行病学特征,并系统阐明了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生机制,建立了新的生长因子治疗方法——“冲击”疗法。同时,从细胞、分子与基因水平,系统阐明几种主要生长因子调控创面愈合机制,确立了生长因子浓度与创面愈合速度之间的量效关系,发现了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对受体的关键调控点,建立了采用生长因子“冲击”治疗慢性创面的新方法。参与组织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个用于创伤修复基因工程国家一类新药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据悉,经采用“冲击”疗法进行治疗,100余例用其他方法久治不愈的慢性溃疡创面患者,全部得到愈合。该项成果使我国急性创面的愈合时间较常规治疗缩短2~4天,同时使既往难以治愈的慢性创面的愈合率由84%上升至94%,较国际同期报告有显著提高。这一成果为未来战伤以及平时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临床救治开辟了新的途径,此项成果获2001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发表在以Lancet为代表的国际杂志上。
付小兵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早在1991年他就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学术专著,而国际上类似专著出版于1997年。2001年,国际著名创伤修复专家,美国Lindblad教授在Wound Rep Reg撰写专题评述,认为“付小兵等的工作既结合了传统的理念又结合了现代的技术,这是独特的思路,是了解中国创伤修复的窗口”。
付小兵作为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和全军战创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始终把如何提高我国创伤医学的整体水平、加强各种意外伤害的防控和降低严重创伤死亡率与伤残率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1998年和2008年,付小兵两次牵头完成了“中国住院病人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流行病学研究:仅以“糖尿病足”病人占创面构成的比例为例,1998年仅占5%,2008年就迅速蹿升至36%。
创面疾病谱的这一显著变化表明:慢性难愈合创面的防控已成为近年来国内乃至国际创面治疗的一个难点。近年来的另一份统计资料也表明:在我国45岁以下的青壮年人群中,创伤和意外伤害造成的损伤和死亡已跃居榜首。